產業鏈升級正當時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5月即將結束,中美貿易摩擦還在起起伏伏中進行著。在眾多的相關新聞和評論中,唯有一句印象深刻。那就是《環球時報》5月20日發表的評論中的最后一句:“中國必須繼續擴大本國的市場容量,我們還需增加自己在全球生產及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我們更加清楚了,為崛起為現代化強國,我們還有大量事情要做。”
一句“還需增加自己在全球生產及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道出很多事物的本質。對于家電業來說,大規模的制造能力、極度活躍的國內消費市場,造就了中國家電業在全球的不可替代性。但隨著中國家電業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深入,產業鏈升級即將提上日程。
近日,跟隨由安徽萬朗發起的制冷行業供應商生態圈(以下簡稱SERI)走訪其韓國企業成員以及其他制冷產業鏈生產企業時,獲得幾點感觸,其中之一就是產業鏈企業在本專業的深度挖掘能力。隨著三星、LG的逐步發展和壯大,在韓國培育出一大批家電產業鏈供應商,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企業。這些優秀企業的共同特征是,都以成為本領域的“強小”企業為發展目標。從“小”上來看,不得不說,韓國有限的市場空間限制了這些產業鏈企業的發展,但同時也激勵了他們在本領域做精、做專。而在做精、做專的過程中,還會衍生出其他業務領域。
反觀中國家電產業鏈的生態,應該說,中國廣闊的家電市場空間、多層次的市場狀態,讓產業鏈企業得以迅速發展,但強調發展速度的另一面,就是在面上得到迅速擴張的同時,無法做到深入。那些需要“聚焦”和“時間沉淀”的企業內涵,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從這一點來看,市場空間的無限廣闊是一把雙刃劍,它往往會讓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流于表面,而疏于去做相對執行起來更困難的深度挖掘。
當然,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在某些產業鏈甚至是家電核心零部件領域,也誕生了一些即便是在全球范圍來看也是隱形冠軍的企業,從產品研發到設備自制到生產管控各個環節來看都首屈一指,但是,很顯然,產業鏈的升級還不成體系,很多零部件尤其是高端家電上使用的零部件還要依賴進口。這與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的定位,還不相匹配。
“我們用了四十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用了近兩百年走過的路。”這是我們經常用來中國家電業發展歷程的話,其中隱含中國家電人的無數驕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在強調速度的同時,不去強調深度挖掘,不在本領域做專做精,發展瓶頸就在眼前。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