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Air發布《2020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北京連續8年空氣質量得到改善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1年3月16日,IQAir全球空氣質量數據平臺發布《2020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和在線全球互動地圖,新數據揭示了疫情和人群行為變化對全球顆粒物污染(PM2.5)水平的影響。
《2020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匯總了來自106個國家和地區的PM2.5數據,該研究是基于全球最大的空氣污染數據庫。這些數據來自政府的地面監測儀,和越來越多由組織和個人貢獻的且經過驗證的非政府空氣質量監測儀。
其中,新加坡(-25%),北京(-23%)和曼谷(-20%)觀察到樣品中PM2.5排放量大幅減少。圣保羅(+5%),洛杉磯(+1%)和墨爾本(+1%)觀測到的PM2.5相較2019年上升幅度最大——這三個城市都受到嚴重野火季影響,從而大幅影響了PM2.5的年平均值。
國家和區域研究發現
中國
2020年,中國86%的城市空氣質量較上一年有所改善,年人口PM2.5暴露量下降了11%。北京連續8年空氣質量得到改善,空氣污染水平自2019年以來下降11%。
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的長期趨勢歸功于中國每三年更新一次的全面空氣污染政策。《2020中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沒有設定更嚴格的目標,而是將更多的城市納入防治范圍,要求它們在2020年達到<35μg/m3的年度目標,或PM2.5的最低排放量比2015年水平提高18%。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2020年成為疫情最早的震中,并強制實施嚴格的封鎖防疫措施來限制疫情傳播。從2020年1月到4月,嚴格的防疫措施導致一些重點城市(包括武漢和北京)在這段時間內的空氣質量達到了有記錄以來最清潔的水平。
盡管如此,中國居民仍然暴露于PM2.5水平3倍于世界衛生組織年度指南標準之下。中國西北部的和田市是全球污染水平至高的城市,而該地區其他城市污染排名也很高,這主要是因為氣候變化加劇的沙塵暴。
韓國
到2020年,沒有韓國城市達到WHO的PM2.5年度暴露目標(<10μg/ m3)。韓國60個城市中僅有5個達到了國家對年度PM2.5≤15μg/3 m這個相比略寬松的標準。
盡管污染水平長期居高不下,但在2020年韓國確實顯著改善了空氣質量,算上人口加權,PM2.5暴露量下降了21%。但是,這些改進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為減少疫情傳播以及秋冬限制燃煤工廠排放污染的短期措施。
為了進一步降低韓國的PM2.5水平,必須采取長期政策并改變人們的行為。
印度
仍觀察到,2020年印度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盡管仍處于危險的高污染水平,嚴重危害健康。
與2018年及之前相比,印度每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都得到了改善。與2019年相比,63%的城市有直接改善。但是,印度仍然污染嚴重,有22個城市在全球污染嚴重前30個城市中。
2020年是農業焚燒特別嚴峻的一年,這是一種非法但普遍的做法,農民在收割后縱火焚燒作物殘渣。旁遮普邦的農場大火較2019年增加了46.5%。
德里污染較嚴重的月份與農業燃燒季有關,農業燃燒季從10月持續到12月。在這幾個月中,平均污染暴露經常超過WHO年度目標(10μg/ m3)14倍以上。
美國
盡管采取了社交隔離措施,減少了機動車排放量(美國PM2.5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但2020年美國平均空氣污染暴露水平仍高于2018年和2019年。
美國有38%的城市未能達到2020年PM2.5年度暴露水平的目標,2019年為21%,而2018年為20%。美國顆粒物污染水平的停滯和惡化,與野火季日益加劇、環境法規的取消以及《清潔空氣法》執行缺失有關。
創紀錄的野火季節導致大多數美國城市的夏季和秋季空氣污染水平升高。到2020年9月為止,根據每月平均PM2.5濃度,全球污染嚴重前100個城市中有77個美國城市。這些城市中有35個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有35個城市在俄勒岡州,有7個城市在華盛頓州。
中亞和南亞
南亞是世界上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全球污染嚴重的前40個城市中,有37個城市在南亞。該地區污染嚴重的國家/地區中,許多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美國AQI標準)平均值達到“不健康”(> 55.5μg/ m3)或更差:
孟加拉國:80%的城市
巴基斯坦:67%的城市
印度:32%的城市
該地區只有3個城市達到了PM2.5暴露濃度年度目標(<10μg/m3):
丹布勒(斯里蘭卡)
薩南達吉(伊朗)
迪加納(斯里蘭卡)
與全球其它地區一樣(北美除外),2020年中南亞國家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數據顯示,該地區25個嚴重污染城市,無論在2019年還是過去4年里,空氣質量都得到直接或總體的改善。
東南亞
空氣污染仍然是東南亞地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僅有10.8%的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了世衛組織設定的PM2.5年度標準。
盡管健康負擔持續加重,東南亞70%的城市的空氣質量在2020年有所改善。據觀測,相較于2019年,沒能在空氣質量方面得到直接改善的城市主要位于泰國北部,主要由于該地區因農業燃燒季節產生大量煙霧排放。
2020年的首都城市污染排名中,雅加達(39.6μg/m3)和河內(37.9μg/m3)再次高于北京(37.5μg/m3)。
全球趨勢
全球防疫措施改善了84%的國家的空氣質量
2020年,由于疫情封鎖措施和人類行為的改變,全球空氣總體上更加健康。與2019年相比,全球84%的國家(以城市人口為權重)、65%的城市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
在第一次封鎖期間,全球各國都規定了相對嚴格的社交隔離措施以抑制疫情,空氣質量改善尤其顯著。
PM2.5平均水平較高、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在封鎖期間的PM2. 5下降幅度往往更為顯著。例如,與2019年同期相比,德里(-60%)、首爾(-54%)以及武漢(-44%),污染水平在各自的封鎖期都出現了大幅下降。洛杉磯則減少了-31%,空氣質量達到了《世衛組織空氣質量指南》標準(<10μg/m3)。
通常,初期的改善是短暫的。到2020年底,工業和運輸業反彈,使得空氣污染年均減少量依舊比較低:
德里:-15%
首爾:-16%
武漢:-18%
洛杉磯:+15%
為了單獨研究疫情變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對報告的數據集進行了“天氣修正”,消除了天氣對PM2.5觀測值的影響。
天氣可以通過影響污染物如何凝結(聚集并落在地上)、散播和化學反應轉換,極大地影響PM2.5水平的觀測結果。
雖然天氣對數據集的影響因城市而異,但由此得出的“去天氣化”的數據更清晰地描繪了2019年至2020年PM2.5水平的真實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來自于疫情期間采取的社交隔離措施、新的空氣污染政策或人類行為的變化趨勢。
全球氣候變化對高污染天氣發生頻率和污染等級的影響
2020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化與高污染發生的頻率及嚴重程度之間有相關性。
2020年與2016年并列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同年,氣候相關的污染事件,比如山火和沙塵暴,導致美國加利福尼亞、南美、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的污染水平同樣打破歷史記錄。
這些污染事件常常導致快速急劇升高的污染值,這些城市也因此在區域“污染嚴重的城市”排名上位列前茅。
在亞洲,中國和田市主要因為沙塵暴的影響,成為了該地區甚至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在北美洲,1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場山火,導致較小的林地城市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華盛頓紛紛上榜該地區的污染城市排行榜,約塞米蒂湖(37.8 μg/m3)位居榜首(平均有兩個月的時間-9月和10月-均被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PA 評為“空氣不健康”)。
大洋洲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包括奧爾伯里、堪培拉和古爾本,這些地區都遭到了澳大利亞山林大火的嚴重影響,導致這些城市1月的平均PM2.5濃度比歷史平均值高10倍。
除了嚴重影響空氣質量之外,山火還向大氣排放大量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進一步增加之后發生山火的可能性。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化石燃料的生產和使用,可以降低空氣污染等級并且延緩氣候變化速度。
在非洲、拉丁美洲、西亞仍然很難獲取實時空氣質量數據
近年來,全球空氣質量監測已經快速發展。與2018年相比,空氣質量監測站的數量增長超289%,擁有至少一個監測站的國家數量已經增長33%。
這些空氣質量監測相關的基礎設置改善不僅僅歸因于政府新建或者擴建的監測網絡,也有來自全球公民和非政府機構的重要貢獻。
盡管取得一定進展,但是空氣質量監測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明顯匱乏,導致龐大數量的人口無法獲取必要的信息來解決污染問題并做出有益健康的決定。全球范圍內,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亞的監測網絡最稀疏。
經過嚴格校準和驗證的低成本空氣質量傳感器,提供了快速彌補這一信息缺口的機會。部署這些監測站耗費較少資源,無需政府審批,目前是以下國家和地區的唯一空氣質量數據來源:
安道爾
安哥拉
柬埔寨
拉脫維亞
阿曼
卡塔爾
塞內加爾
美屬維爾京群島
烏克蘭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9 out of 10 people worldwide breathe polluted air, but more countries are taking action. https://www.who.int/news/item/02-05-2018-9-out-of-10-people-worldwide-breathe-polluted-air-but-more-countries-are-taking-action
[2] Law T. (2021, January 15). 2 million people have died from COVID-19 worldwide. Time. https://time.com/5930111/2-million-covid-19-deaths/
[3] The World Bank. (2016, September 8). Air pollution deaths cost the global economy us $225 billion.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6/09/08/air-pollution- deaths-cost-global-economy-225-billion
[4]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20, October 27). Study estimates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increases COVID-19 deaths by 15% worldwide. https://www.escardio.org/The-ESC/Press-Office/Press-releases/study-estimates-exposure-to-air-pollution-increases-covid-19-deaths-by-15-world
[5]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 two times larger than the second biggest in China. Locations in the U.S. tended to experience worsened air quality in 2020 as a record-breaking wildfire season overshadowed PM2.5 reductions. As a result, the percentage of global cities that observed air quality improvements was smaller than the population-weighted country average.
[6]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2021, January 14). 2020 tied for warmest year on record, NASA analysis shows. https://www.nasa.gov/press-release/2020-tied-for-warmest-year-on-record-nasa-analysis-shows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