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行,家電與光伏的不解之緣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璇,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利用行業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發展空間。近兩年,太陽能利用,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吸引了大批跨界而來的企業,這其中就包括深耕制造業多年的家電企業。
作為太陽能利用的基本方式之一,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的光生伏打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成電能,是中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產業領域。與家電制造業發展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國光伏行業同樣是乘著改革開放東風成長起來的中國制造優勢產業。
當回望兩大行業的發展歷史時,我們發現,家電與太陽能光伏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雙碳”目標提出后,這種連接正在變得愈發緊密。
轉折來臨,牛刀小試
在早期的發展中,中國家電行業與太陽能光伏行業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內積蓄力量,均把握住了全球產業梯度轉移的歷史機遇,實現了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在這個階段,家電行業與光伏產業的交集并不多?!峨娖鳌酚浾咴谫Y料搜集的過程中發現,彼時已有整機企業的研發人員在探索家電產品與光伏發電系統相結合的可能性,部分家電上游零部件企業也將業務觸角伸向了蓬勃生長的光伏產業,為其進行配套服務。
中國家電行業與太陽能光伏行業更多的交集發生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歐債危機爆發后,中國光伏產業遭遇了歐美光伏“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的狙擊,面臨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增速減緩、產品出口阻力增大、光伏產業發展不協調等不利因素的夾擊,中國光伏企業普遍遭遇經營困難。經歷了2011年和2012年的發展低潮期后,2013年7月,國務院及時出臺了《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僅及時拉住了中國光伏產業向下的勢頭,也奠定了轉變“兩頭在外”的基調,為中國光伏產業擴大國內市場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
毋庸置疑的是,《意見》的出臺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2013年,在國家密集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光伏發電快速發展。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累計并網運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942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1632萬千瓦,分布式光伏310萬千瓦,全年累計發電量90億千瓦時。2013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292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1212萬千瓦,分布式光伏80萬千瓦。對比2012年數據,中國的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和新增裝機容量均實現了翻番增長,國內市場被激活。
一些頗具前瞻性的家電產業鏈企業,在2013年前后已經開始了對光伏技術和產業的布局。格力電器的在光伏領域的布局率先“結果”——2013年,格力自主研發出光伏直驅離心機系統以及“不用電”的光伏空調,后者在當年的12月被權威專家鑒定為“國際領先”。同年9月30日,臥龍電氣與浙江龍柏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資協議,共同出資6000萬元設立浙江龍能電力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光伏發電項目。
2014年,國內光伏市場繼續延續了2013年快速發展的勢頭,光伏發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2805萬千瓦,同比增長60%;新增并網光伏發電容量1060萬千瓦,約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光伏年發電量約為25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超過200%。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光伏扶貧成為中國扶貧工作的新途徑,也化身為擴大光伏市場新領域的有效措施。10月17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明確提出通過支持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內已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以增加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因地制宜,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或設施農業等建設光伏電站,直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光伏扶貧政策的出臺,讓光伏與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緊密相連,為分布式光伏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早在2013年,《意見》就已提出,大力開拓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鼓勵各類電力用戶按照“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方式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也是在這一年,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政策和實施方法正式出臺。電價補貼標準為0.42元/kWh,除西藏自治區執行1.15元/kWh的電價外,給出了3個太陽輻照資源分區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為0.90、0.95和1元/kWh。
2015年,海爾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以新能源模式助力精準扶貧,推出家庭光伏電站。海爾家庭光伏電站瞄準廣袤農村,通過“補+賺+省”3種方式,使用年限長達25年,所發電量除自發自用,余電可以并入電網賣給國家,同時領取0.42元/度的國家補貼,收益率高達15%~20%。海爾光伏當時的目標非常明確:聯動億萬村民同鄉共創光伏事業,共享陽光紅利,深挖農村閑賦資源,創造“屋頂銀行”?,F在回頭再看這段過往,海爾此舉將光伏發電引入家電企業最為熟悉的家居場景下,在當時是極具超前性的。海爾家庭光伏電站在本質上屬于戶用光伏項目,而在2015年,分布式光伏勢頭初起,村級光伏項目、光伏農業大棚、地面光伏電站等裝機容量更大的分布式項目才是當時的發展重點。此外,湖北黃石東貝公司也曾于2015年7月與華為合作,在新疆阿拉山口市投資建設一期50MWp大型地面光伏電站項目。
在2015~2017年的3年中,中國光伏產業在政策扶持下一路高歌猛進。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30.25GW,連續3年位居全球累計光伏裝機容量第一位。
2013~2017年,在中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的這個五年,部分家電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參與其中,但普遍沒有深入,只能算是小試牛刀。
轉型升級,參與新時代競逐
就在2017年即將收官之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該通知明確了降低2018年光伏發電價格,積極支持光伏扶貧,逐步完善通過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等具體政策。如今看來,這次調整預示著中國光伏行業即將拉開轉型升級的大幕。
就在僅僅5個月后,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這個被業界簡稱為“531新政”的史上最嚴光伏政策出臺后,限規模、限指標、降補貼成為了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監管政策新的基調。在經過5年的快速增長后,產能過剩、棄光限電、補貼缺口等問題紛至沓來。正因此,此次新政出臺,旨在引導市場和行業根據新形勢調整發展思路,將光伏發展重點從擴大規模轉到提質增效上來,著力推進技術進步、降低發電成本、減少補貼依賴,從而推動行業有序、高質量發展。
光伏產業新發展階段的大幕就這樣從2018年起正式拉開。在制造+應用的雙輪驅動下,中國光伏產業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以格力電器為例,格力進一步迭代了光伏空調,研發出光伏(儲)直流空調系統。2019年8月,格力電器聯合中國中車等合資注冊國創能源互聯網創新中心(廣東)有限公司,開始運營廣東省能源互聯網創新中心。
2020年“雙碳”目標明確后,光伏產業不僅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也成為當之無愧的發展熱點。從2020年起,家電行業的骨干企業在光伏相關領域進行了高密度的布局,進入的方式大致可以歸結為三種。
一是自建或在原有基礎上強化光伏相關業務。
2020年1月,創維集團成立創維光伏,并于5月推出光伏戶用產品。截至目前,創維光伏的業務范圍已覆蓋山東、福建、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10余個省份。
2021年初,康佳集團通過控股子公司江西康佳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進軍光伏玻璃制造。同年6月,臥龍電氣發布公告稱,擬將下屬控股子公司龍能電力分拆至A股上市,分拆后將龍能電力打造成為公司下屬以新能源光伏發電為核心業務的上市平臺。
2022年5月,海爾集團公司旗下控股公司海爾卡奧斯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投資成立日日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涉及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業務。
二是收購。2020年,美的集團收購合康新能、TCL科技收購中環股份,都是劍指新能源領域的收購大動作。2021年,壓縮機用熱保護器、起動器的主要供應商星帥爾以3060萬元收購了黃山富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權,同樣以收購的方式進入光伏領域。
三是合作。2021年8月,臥龍電氣驅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光伏等領域的創新發展達成合作共識。
2022年5月,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合力布局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項目,打造能源利用的數據分析和智能運維體系。同年6月,為實現在光伏發電項目的深度合作,康佳集團與杭州禾邁電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將聯合組建合資公司,并以合資公司為平臺,開展光伏發電項目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在光伏領域布局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光伏+儲能+空調”的技術布局也在近兩年收獲不少成果。例如,2020年,格力電器“高安全大倍率儲能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被鑒定為“國際領先”。2022年6月,格力鈦儲能系統成功落地青海省格爾木市加油站光儲項目,構建光伏儲能一體化微網,共同打造光儲綜合能源站。此外,格力已完成牽頭制定7份光伏空調產品相關的標準,包括光伏空調性能、安全和變流器專用標準等,光伏空調產品標準體系已初步建成。
在綠色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家電企業正在向光而行,積極把握新能源發展的機遇,深度參與光伏產業新時代的競逐。未來又將書寫出怎樣的歷史,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璇,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