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高溫成災,究竟給空調行業帶來了什么?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2年8月28日晚上的北京只有15℃,電腦提示我:這是過去30年來這一天北京的最低氣溫記錄。于是,我感到陣陣冷風襲來、周身不爽,我想這大概就是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的“傳達給每個人的寒意”。
與此同時,手機新聞還在推送全國局地乃至全球成災的高溫天氣信息。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評估,從今年6月13日開始至今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于是,我看到微信朋友圈中多位空調行業友人,在借此抒發“空調市場得救了”的感慨。
在這個空調行業新舊冷年交替之際,我們有必要看清楚,這場高溫氣候災害,究竟帶來了什么?
高溫并沒有扭轉向下的大盤
在6月的高溫天氣到來之前,空調行業所處的局面是這樣的:新冠肺炎奧密克戎毒株高發,深圳、上海、北京陸續管控,經濟形勢陷入滯脹態勢,全國GDP增速在第二季度已經落至0.4%;與空調行業息息相關的商品房銷售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今年上半年累計同比下降0.7%,中國居民消費意愿大幅下降;美聯儲超發貨幣,全球通脹高發,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下行壓力;唯一看起來對空調行業利好的消息是大宗原材料價格開始下行,還是由于以中美為核心的交易需求下降導致的。
在全國居民空調每百戶保有量在兩年前就接近120臺的情況下,經濟環境不佳進一步壓抑了存量市場換新的需求。高溫天氣來臨之前,2022冷年中國空調內銷零售市場累計銷售額同比下降已超過25%,空調企業在這個冷年最后兩個月的排產變得更加謹慎。
市場需求的萎靡與前景的悲觀,令主流空調企業的產品戰略趨于一致——排產結構繼續以高凈值為核心,追求利潤最大化;備貨節奏緊縮,堅決將高庫存風險降至最低。
這樣的戰略邏輯,遭遇突如其來的大面積持續性高溫天氣,導致2022冷年最后“瘋狂高溫”的奇怪景象——中國多個區域市場空調銷售斷貨、安裝工訂單爆滿,但主流空調企業的排產計劃無論出口還是內銷都沒有因此而立刻大幅增加。
于是,中國空調行業在高溫天氣成災的7月呈現出這樣的局面:零售規模暴增、出貨規模不變,從產銷規模的角度來看,這該死的2022冷年幾乎是以一種“躺平”的狀態結束的。
我們來看2022冷年最終產銷規模的整體數據。在出貨端,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2冷年,中國家用空調總銷量為1.49億臺,同比下降1.5%。其中,內銷出貨量為8329萬臺,同比下降2.3%;出口量為6647萬臺,同比下降0.46%。
這一組出貨數據清晰地反映了兩件事:一是全球驟然出現的高溫災害性天氣,沒能挽救2022冷年的基本盤;二是雖然整體數據看似下滑不大,但相比2021冷年總銷量同比10%、內銷量同比6.4%、出口量同比16%的增幅,已經呈現出規模增速快速下滑的勢頭。
遏制下滑態勢的重要環節還要看零售市場的情況。根據多方數據統計可以基本確定,2022冷年,在最后一個月因高溫天氣而導致零售規模呈現超過25%的暴增局面下,全冷年的零售規模依然呈現大幅度下降的態勢。2022冷年,家用空調零售量跌到4300萬臺的級別,同比下降超過15%,零售額同比下降超過10%。更加不容樂觀的是,多年來持續增長的線上渠道,在2022冷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銷售規模下跌的情況,且銷量下跌幅度超過10%。此外,之前常年穩定的工程機市場在今年也因為精裝修樓盤開盤項目數量驟降而出現下滑。
從空調行業大盤來看,至少在2022冷年,最后一個多月的極端高溫天氣并沒有扭轉空調市場整體萎靡的態勢。
那么,這場高溫天氣顯現出來的效果首先可以確定一點,就是沒能扭轉空調大盤低迷向下的走勢。
高溫帶來了中國空調市場的虛假繁榮
事實上,早在2018年中國空調市場產銷規模到達歷史巔峰的時候,業界就在定性,以高溫天氣賭高庫存的時代結束了。這也是在隨后幾年,多個空調企業痛下決心變革渠道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2021冷年,在連格力都不再為旺季渠道拼命蓄水之后,業界普遍認為,在以存量換新為核心需求的新時代,旺季高溫不再是空調零售模式的核心訴求點。
但是,2022年的這場覆蓋面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高溫氣候災害,看起來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高溫天氣波及的多個區域均出現斷貨的情況。從數據來看,空調內銷零售額7月單月同比暴增近30%,在某些區域這一增速甚至高達50%,而在高溫天氣繼續蔓延的8月,空調零售規模仍以超過20%的同比增幅呈現出熱銷的局面。激增的市場零售規模,間接地刺激了空調產業上下游的心境。8月,多個空調企業在全國各地集中為新冷年開盤,開盤結果也較為正面,很多區域的經銷商出現了過去4年來都未曾有過的熱情。
這說明,這場高溫天氣首先帶來了兩大表面的影響,即零售市場銷售規模激增和空調產業自下而上信心恢復。但在這些表象之下,我們必須看到背后凸顯的危機。
這場高溫天氣中的核心問題是,驟然而來的高溫天氣所激發的暴增需求,具有非常大的“應激”特點。在一個以存量換新為核心需求的市場,出現巨大的“應激”需求,這偏離了市場正常的發展軌道。
以“應激需求”為核心所產生的零售增量具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需求集中在低端機,各個區域斷貨的幾乎全部為主流品牌的低端機型,即低端產品結構性斷貨;二是下沉市場的增量遠高于一二級市場,效果像極了十年前結束的那場“家電下鄉”。
具備這兩大特征的“應激需求”除了帶動空調市場零售規模激增,事實上也導致了3個嚴重問題的出現。
其一,它打破了過去1年多以來連續20個月空調行業均價持續提升的局面,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殺價開盤”的誘導性需求,這與主流空調企業的產品戰略南轅北轍。
其二,主流品牌低端機型斷貨,取而代之的則是雜牌空調的放量供應,定頻掛機這種明顯不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被淘汰產品”,占比竟然快速提升為接近10%。
其三,在行業預期本來能夠形成增量支撐的空白市場,提前被低端雜牌機型的銷售占據,無論銷售空間還是利潤空間,都被這一波高溫天氣帶來的應激需求所透支。
此外,我們還看到持續的高溫天氣形成氣候災害后導致的限電、干旱、山火等問題,也將間接地給當地經濟帶來進一步的沖擊,屆時本可以調動的消費需求又面臨新的壓力。
以上任何一項,都不是如今主流空調企業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因此,這場高溫天氣給中國空調零售市場帶來了一定的信心,但也帶來了透支未來的虛假繁榮。空調行業的每個參與者都要提高警惕。
歐洲高溫難以激發市場潛能
8月29日,德國主要媒體“每日新聞”刊登了一篇介紹法國能源危機的報道。該報道稱,法國的批發電價已達到每兆瓦時超過1000歐元的歷史紀錄。沒想到,就在當天德國的電力期貨市場上,基準電價一度突破了每兆瓦時1000歐元的大關,創下了歷史最高值。“德國1歐元1度電”的話題,傳遍全球。
這讓空調行業對歐洲極端高溫天氣能夠激發巨量需求的期望,遭到又一次打擊。2022年,歐洲極端高溫天氣的出現,一度讓當地空調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也讓中國空調企業對恢復歐洲市場的出口規模,甚至對未來能夠長期挖掘歐洲市場充滿期望。
2022年上半年,受國內疫情、海外工廠復工,訂單分流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對歐洲空調出口量出現0.1%的下滑,這與2021年同比大增21.5%的增速相去甚遠。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2022年歐洲極端高溫天氣的確對中國空調出口帶來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海爾等企業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但從整個趨勢來看,中國空調企業很難從根本上打開歐洲市場。
高溫天氣難以拉動歐洲空調市場需求的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第一,今年夏天,歐洲整體上氣溫并不高,極端高溫天氣被視為偶發事件,很難改變歐洲消費者根深蒂固的環保意識。第二,歐洲人工費用普遍較高,安裝一臺空調的費用甚至比空調本身要貴很多。第三,俄烏沖突后,歐盟地區能源緊張,加之受全球通貨膨脹影響,歐洲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普遍不足。
極端高溫天氣過后,高溫氣候災害所帶來的干旱、電力緊張的影響持續存在。歐洲市場的消費者當前不但需要考慮購買和安裝空調花去的費用,還要考慮使用空調的成本以及電力供應的問題。電價的飆升雖不一定持久,但這嚴重地打擊了歐洲主流國家消費者新增購買空調的意愿。
換言之,歐洲今年的極端高溫天氣,雖然短時間內令空調市場供不應求,但實則對空調消費的提振起到的是反作用。
此外,由于極端高溫天氣形成災害,全球變暖的話題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因為F-gas法案以及基加利修正案的實施,歐洲本就是限制HFCs等高溫室效應潛值物質的急先鋒,此次極端高溫天氣將很可能讓歐洲進一步收緊對HFCs制冷劑的管控,這又對中國空調企業出口產品提出了環保替代上更高的要求。
總結來看,這場高溫天氣對中國企業寄予厚望的歐洲市場提振作用有限,且有可能提高進口產品的環保門檻。
因此,這場始于6月中旬、覆蓋北半球大面積區域的極端高溫天氣,對空調行業來說,不僅不是喜聞樂見的巨大動力,反而是容易引起行業誤判的災害性氣候事件。
即使未來全球變暖持續,高溫等極端天氣的出現,也該是各個空調企業在技術上升級以應對突發情況的動力,而不是在營銷模式上裹足不前、守株待兔的借口。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