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烙印”智能家電??訪伊颯爾公司創始人袁小偉博士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策劃本期專題時,《電器》記者曾讓不少受訪業內人士以圖形的方式勾畫出智能家電生態圈,智能家電、模塊、云、APP幾乎出現在每一幅圖畫中。9月18日,當記者提出同樣的要求時,伊颯爾界面設計公司創始人袁小偉博士,卻首先寫下兩個大大的字??用戶。隨后的采訪中,他反復強調“人”對于智能家電開發的重要性,詮釋了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家電。
從用戶需求說起
袁小偉最早涉獵智能家電開發,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他還服務于慕尼黑西門子公司。“那是一個Home Automation的項目,就是家庭自動化系統。”他回憶說,“由于二戰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單身女性開始步入老年。對于這些寡居在別墅中的老太太而言,陰雨天上下樓關窗是件麻煩事,或是出門忘記關窗。Home Automation解決的就是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需求,但是項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正是這個最早接觸到的項目,讓袁小偉認識到“智能家電開發應從用戶需求出發”。在他看來,業內對智能家電的討論多是從技術、標準甚至生態圈構建方面出發的,從用戶需求出發的討論并不多。“技術發展,最終的目標還是為人服務。智能家電已經發展很多年,家電企業進行了很多嘗試,市場類別看似大而全,產品看似無所不能,但是實際銷售情況遠不及預期。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不知道用戶到底需要怎樣的智能產品。”
“換個角度而言,如今家電行業談論智能化,首先考慮的是把所有家電聯系起來。實際上,智能化應該是家居的概念,而不僅是家電的概念。”袁小偉分析稱,“家居更多要考慮以人為中心的活動。智能家居,就是讓用戶回家后,獲得簡單、便利的操作和舒適的享受。所以,研發產品首先是了解和研究用戶的需求,然后以技術滿足需求,幫助用戶簡單方便地生活。這是一個生活方式的概念。”
人與技術
“家電的智能化應該涵蓋兩個層面。一是產品本身的智能化,就是把單一的產品變得更智能,比如汽車停車后自動泊定,不再需要手剎、腳剎,鎖上車門后自動升起車窗玻璃等。二是通過連接,實現產品的智能,就是互聯互通的智能。”袁小偉話鋒一轉,“但是,無論哪一種智能方式,都要首先確定產品針對的目標人群。不同的目標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則影響著智能家電的連接和產品構成。”
厘定人群、明晰需求、按需設計,是產品開發的首要步驟。當用戶研究融入智能產品開發,每一步的背后都有個大大的“人”。袁小偉分享的一個智能家電開發案例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三步。首先將研究對象確定為老年人,研究老年人對智能家電的需求。其次,明確老年人的需求,其重要的需求之一是維持健康,進而將思路延伸到不少老年人需要定時服藥,藥可能會存放在冰箱內。然后,得出設計方向??設計一臺可以提醒老年人吃藥的冰箱,滿足老年人的特定需求。“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不是做完產品再想賣給誰,而是應該依據現有的技術和產品,針對某一需求來做,這樣才能把產品做得有針對性,而不是講了很多的技術、很多的產品,卻沒有人群與之對應。”他認為,只有從既定人群的需求出發,智能家電才能有的放矢,獲得用戶的認可。
在袁小偉看來,技術只是實現智慧生活的途徑之一,先進的技術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產品,以技術為導向不可取。“無論智能家電,還是智能家居,最終都是給人用的,如果人覺得這個產品不好用,不符合使用習慣和行為,那么產品就是失敗的。”他強調,“技術的發展一定要以人性為前提,屏幕閱讀技術出現后并非要把書本取消,很多人仍舊習慣閱讀紙質的讀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智能家電開發過程中,要考慮人的因素。”
智能化的“度”
“對于人來說,我們有時不需要太智能化的東西。”這是袁小偉做出的判斷。在智能化呼聲漸高的今天,這個判斷聽起來有些“倒行逆施”。
“人類很多的活動自有其樂趣,如果被智能產品最大程度地剝奪,就不是個好產品。以廚房的智能化為例,高度的智能化可能會剝奪烹飪的自由和樂趣。再如方便面也是一種標準化的食品,現在已經成為垃圾食品。因為它讓整個烹飪的過程變得索然無趣,剝奪了人們的烹飪成就感。整個過程太過標準化,太智能,太方便,也不一定就好。”袁小偉解釋說,“智能化應該是有度的智能化,產品設計過程要做到兼顧,既營造智能的生活,又保有生活的樂趣。完全智能化,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那么,智能化的“度”又該如何把握呢?袁小偉從一反一正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智能化要避免進入誤區??隨著技術的發展,盲目地把新的技術累積、疊加到產品上,然后再賣給用戶,妄圖以此取代用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
與之相反,真正的智能化則是根據用戶的需求,支撐和補充用戶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是界定目標人群,然后根據目標人群的整體需求,確定智能產品的度。”他舉例說,“以自行車為例,在憑票供應的年代,幾乎全都是‘28大橫梁’,賣給男女老少。因為產品匱乏,人不得不服從產品。進入八九十年代,隨著物質極大豐富,自行車市場開始細分,最早是區分男車和女車,然后出現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童車。近些年,自行車已經不僅是代步工具,還衍生為時尚運動,并與APP結合,變成了智能化的產品。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標人群細分、需求變化和產品演變的軌跡。”
家電行業同樣已經進入到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的時代。“家電產品針對的目標人群將變得更加細化。如今是一個冰箱大家都可以用,以后可能是不同的制冷盒子針對既定群體的不同需求。”袁小偉認為,多數中國家電企業目前采用的制造模式,是無法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但是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個性化和定制化將成為趨勢。
更自然的人機交互
“對于智能產品,你將它看作產品,還是人?”袁小偉突然拋出的問題,令《電器》記者有些措手不及。
“無論智能化水平達到何種程度,它永遠是個產品,但可能是個擬人化的產品。”袁小偉解釋說,“如今智能產品的擬人化程度越來越高,這與交互方式的發展方向有關。”據介紹,最早的人機互動是通過硬件來完成的,如旋鈕、按鍵、鼠標、鍵盤,都是冷冰冰的物理構件,這時用戶會覺得產品是機器,不是人。然后發展為圖形用戶界面,開始從視覺上帶給用戶不同的體驗,更多的顏色、圖形甚至動畫,這種交互模式是更智能的方式。最新出現的則是自然用戶界面,就是Natural User Interface,它借助人類自身的特征和能力,直接和機器進行互動,如聲音、手勢以及更深層次的眼動、腦動。“不難看出,擬人化的程度是不斷升高的。這要求在設計人和產品互動的使用情景Context of Use時,更多地從人的心理屬性考慮。例如,聲控電視的人機交互設計,要考慮人對電視機的認知。”
“人是通過界面來控制智能產品的。界面設計的結果一定要簡單使用、愉悅使用,即Easy to use,Joy to use。前者尤為重要。”談起自己公司的業務,袁小偉表示,界面設計分為信息結構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三大塊,可以從易學性、效率性、一致性、容錯性和滿意度五個角度進行測試衡量,這也是由ISO 9241所規范的。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