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盛陵海:把握物聯網發展機遇,改變未來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與家電行業深度融合的2018年,中國家用電器技術大會第二次邀請Gartner為業界解讀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無論從產品層面的智能化發展,還是從制造層面的升級轉型來看,中國家電行業在數字化浪潮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10月30日,在2018年中國家用電器技術大會上,Gartner半導體和電子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帶來了主題為“進化中的物聯網設備改變您的生活”的演講,并在會后接受了《電器》記者的專訪。
拓展業務模式,把握發展機會
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21年,全球將有250億臺物聯網終端,其中與消費者相關的物聯網設備占比超過60%,發展潛力巨大。針對物聯網業務,Gartner整理了一個公式。“我們認為,物聯網業務等于硬件業務+服務和軟件的價值。其中,服務和軟件的價值來自用戶的數量和服務的花費,取決于每個用戶連接到物聯網的數量以及每次連接能否產生價值。”盛陵海表示,中國的用戶數量非常大,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物聯網設備市場的機會非常多。
從全球范圍來看,以谷歌、小米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和以蘋果、三星、海爾等為代表的家電及電子廠商,已經集結為市場上的兩大陣營。盛陵海認為,互聯網廠商最大的優勢是開放性,會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等,然后讓開發者借助平臺開發出不同的軟件。“這其實是極具賦能的商業模式。相對來說,硬件廠商會較封閉,最終要通過硬件來實現價值,這可能會成為硬件廠商轉型過程中的‘坎兒’。硬件廠商需要考慮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把自己的品牌和價值展現出來,從最初的購買、配送,再到安裝,以及后續的互動運營、售后服務等。”盛陵海說。
盛陵海認為,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把握物聯網業務的發展機會。以手機行業為例,國內手機廠商已經占據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硬件與軟件都具備競爭優勢,其中軟件服務上獲取的利潤可以補貼售價的讓利。在中國家電市場,國內廠商同樣掌握著份額的優勢。“國內廠商是最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可以更快地發現新需求。同時,很多互聯網公司在開發新的商業模式、新興的技術和軟件,國內家電廠商應該關注這些進展,并利用其提升用戶價值。這是很關鍵的機會。”他表示,物聯網將引發業務模式的轉變,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洗衣機廠商以前只銷售硬件產品,如今海爾等企業已經開始針對特定群體提供洗衣機租賃業務。再如空調企業開始轉型為整棟樓宇提供空氣解決方案,冰箱企業在冷鏈上邊際擴張。業務模式不能拘泥于以前的B2C,還可以向B2B、B2B2C拓展。
此外,盛陵海還提出廠商要避免進入幾個誤區。首先是運營上的誤區。例如,物聯網設備售出后就不再考慮產品是否有連接網絡,如果檢測到產品沒有聯網,是否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促使消費者聯網。其次是安全和隱私,數據保護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第三是復雜性。“消費者其實并不喜歡很復雜的東西,有些智能產品看起來很花哨,但操作特別繁瑣,這時候可能需要通過應用軟件或者二維碼的手段來幫助用戶使用或者設定模式。”盛陵海說。
構建生態圈,促進人工智能落地
在Gartner發布的2018年智慧家庭技術成熟度曲線上,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數量不少,如智能掃地機器人、語音助手、智能鏡子、智能機器人等。雖然這些技術的成熟度不盡相同,但足以說明家電行業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
盛陵海特意將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標記出來。“業界對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應該已經不再陌生。處于曲線頂峰的技術,是高期待值的技術,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基本都集中于曲線的頂端。而已經越過曲線頂端期待值向下走的技術則在經歷普及化的過程。其中,語音助手正處于普及期,已經出現在很多品類的家電和電子產品上,手機、智能音箱、電視機已經比較普及,家電產品也已經開始配備語音助手。”盛陵海解釋說,“用戶會發現現在的語音助手有點笨,理解不了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伴隨這一技術的落地普及,問題會暴露出來,公眾的期待值會有所下降。如果廠商能夠克服這些問題,技術的普及度會越來越高,反之則技術可能被淘汰。”他表示,目前廠商都在努力提升語音助手的使用體驗,技術的應用前景是比較好的,未來會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落地。
對于物聯網設備來說,人工智能是至關重要的。“人工智能的工作過程是通過感知、理解、學習、分析、動作、調整6個步驟的循環,再依托傳感器,將機器視覺、機器學習、數據分析、虛擬助手、自動化技術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幫助物聯網設備進行智能化的植入。”盛陵海表示,人工智能應用可以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
同時,盛陵海也坦言:“人工智能用得不好也有可能變成‘人工智障’。所以,廠商不僅需要自己努力,更需要跟人工智能生態圈的其他企業一起配合,才能更好地推進人工智能、家庭智能化的發展。”他認為,從整個生態圈來看,框架平臺提供商需要考慮如何吸引更多的應用和硬件開發者加入;而對硬件和軟件的廠商來說,特別是對于家電廠商,則要考慮硬件是否能加入更多的框架平臺,為應用提供加速支持,“這是雙向的”。
戰略科技助力轉型
2018年10月,Gartner對外發布了2019年十大戰略科技發展趨勢,包括自主化物件(Autonomous Things)、增強型分析(Augmented Analytics)、人工智能驅動的開發(AI-Driven Development)、數字孿生(Digital Twin)、自主性的邊緣(Empowered Edge)、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區塊鏈(Blockchain)、智能空間(Smart Spaces)、數字道德與隱私(Digital Ethics and Privacy)。“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技術是Gartner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預測,這些發展趨勢有可能會在未來5~10年內迅速增長、高度波動、并達到臨界點。”盛陵海解釋說,“這些技術并不是直接應用在產品上,而是從企業層面來看對IT架構有較大影響的。IT是生產力工具,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企業必須需要考慮的問題。無論制造,還是營銷及服務,業務要在數字化平臺上實現并體現價值,這樣才能有機會進行產品的管控、開發及追加價值。”
在盛陵海看來,如果與技術大會相呼應,人工智能驅動的開發值得家電企業關注。他解釋說:“它體現的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更高層面,即直接用人工智能技術作為開發工具,讓人工智能成為共同開發者。這將使得未來的開發工具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從而提高開發的速度。”
此外,智能空間已經圍繞智慧城市、數字化工作空間、智能家庭以及互聯工廠等要素而進行合并。其中,智能家庭和互聯工廠早已為家電行業所熟知,與行業發展具有緊密的關系。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