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的人才驅動戰略有哪些內涵?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科研投入有時候可能意味著虧本,意味著打水漂。但是在格力,技術人員不用考慮費用,只需要考慮如何做更好的技術和產品”,來自商用空調技術服務部的周工說。不久前,“董明珠5000萬獎勵科研人員”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表示“酸了,別人家的公司”“想去格力上班”……而周工就是剛剛從董明珠手中接過120萬獎金、獲特等獎團隊的成員。
(圖為周工及團隊成員上臺領獎)
董明珠認為,人才是格力最大的財富。那么,格力的人才驅動戰略到底有哪些內涵呢?
讓人才在創造中實現價值
在研發離心機的過程中,團隊需要一臺機器進行實驗,費用很高,理論上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實際情況還是有不確定性。李工回憶說:“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內部非常想嘗試,但是不確定公司愿不愿意投入,畢竟不僅機器費用,機組的實驗費用也很高。結果申請提交后,董總主動詳細了解這一情況,毫不猶豫地批準了。這讓我們覺得,在格力,只要你想并敢于嘗試,都會有機會的。”
談到離心機,李工身上仿佛在發光,那是一種對事業的真正熱愛,并愿意為之奮斗的表現。對于他來說,研發人員能夠不為經費憂愁,是一件幸福且充滿動力的事。
“從2003年開始研發離心機,在離心機的發展道路上,我們厚積薄發,從全球首臺永磁同步變頻離心機到磁懸浮離心機、全球首創光伏離心機到百萬千瓦級核電離心機、再到永磁同步變頻離心式冰蓄冷雙工況機組,我們不斷努力,經過一次次技術壁壘的突破,最終實現了彎道超車,目前很多商用機組已服務于人民大會堂、港珠澳大橋、中國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重大工程,在離心機市場的占比也日益攀升。”
讓專業人才在專業研發中實現價值,從而推動企業向前發展。這是格力人才驅動戰略的內涵之一。
建立平等對話的人才機制
忠誠、友善、勤奮、進取。這是格力電器的企業文化內涵,這種文化也滋養著格力人。
(圖為格力電器周工接受采訪)
據周工講述,獲得公司科技創新特等獎,整個團隊成員都非常自豪。他說:“一直以來,公司領導對商用機組都非常關注,一直鼓勵我們去闖,去嘗試,這使得我們內部成員干勁十足,一心只想占領技術制高點,在這種鼓舞和關懷中,我們的機組多次中標超級工程,同時我們心中默認的使命感,進而會轉化為生產力,這種動力相輔相成,也促使著我們對‘中國創造’的信心越來越足。”
“有時候領導也會鉆到機組下面,去檢查,弄得灰頭土臉也是稀松常見。我發現越是領導,越勤勉,很多時候都會以身作則,去打頭陣,為整個團隊樹立標桿作用。”周工認為,在團隊建設中,一個好的領導所發揮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覷,而在技術研發面前,格力不分等級,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交流溝通,這是促進整個項目的不斷推進的關鍵。
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讓人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創新創造,這是格力人才驅動戰略的又一內涵。
在實踐中自主培養人才
優秀的科研成果背后往往有著一個強大的技術團隊,這個技術團隊就像是一艘巨大的戰艦,朝著什么方向,如何行進,也需要一個優秀的掌舵人來操控。這個比擬用來形容商機一部離心機室的李工再合適不過,作為離心機室的掌舵人,李工在團隊中的作用舉重若輕。
(圖為格力電器商技一部離心機室李工)
在帶團隊的心得中,李工對人才培養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對新成員進行常規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只有常規培訓成效會比較低,而團隊討論的過程是很好的學習思考過程,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所以他更傾向于理論實踐雙管齊下,給新成員機會去實際操作。
格力電器每年都會有上千名大學生,他介紹說:“一般新入職的大學生都比較茫然,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所做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要培養全面清晰的概念和思想意識,激勵鼓舞年輕一代,引導正確的方向。其次,需要告誡他們應該注意的問題,能讓他們少走很多彎路。”
“一直以來,我跟大家說最多的話就是好好做事。我個人認為選擇非常重要,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為企業和國家做貢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要讓員工感覺有價值、自信和自豪,要有堅定的信心,一心一意做好每件事。通過接觸,我認為很多技術人員都是非常單純的,像我們團隊成員都是非常優秀的,韌性很強”。
據李工介紹,格力十分看重對大學生的培養工作,愿意給年輕人機會和平臺。目前,他帶領的這個團隊中有不少從大學畢業就來了格力做研發的同事,他們研發的技術已經有6項被鑒定為“國際領先”,2項被鑒定為“國際先進”。
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建設完善的人才梯隊,為企業發展培養中堅力量,這是格力人才驅動戰略的第三大內涵。
在人才戰略驅動下,格力的專利數量超過5萬項,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中排名全國第六、家電行業第一。從加薪分房到獎勵創新,重視人才已成為了格力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福布斯》雜志發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單,格力電器入圍全球百強,排名第88位,在進入榜單的中國企業中位列第六。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