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多層次人才為制造業謀發展“先手棋”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國家倡導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制造業也在謀求轉型升級:工業互聯網的構建、柔性生產的推進、自動化的落地……這些都需要技術和人才逐步實現。在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將緊抓“人口紅利”轉變為享受“人才紅利”?對于制造業來說,培養不同層次和領域的人才是謀求長遠發展的“先手棋”。
作為制冷行業的技術引領者,格力的人才培養制度和做法為業界所稱道。就以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大學生科技競賽來說,格力贊助并協辦這一比賽,與行業協會、高校一起搭建創新實踐與技能演練的平臺。校企合作豐富了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式,而格力對于人才培養的努力卻不止于此。
眾所周知,高校是基礎研究的重要場所,為原始創新蓄積力量,企業則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讓大學生的創新獲得“接地氣”的機會。格力不僅連續八年贊助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大學生科技競賽,并為表現優異的學子發放offer,提供直接進入職場的機會。除此之外,格力還贊助中國大學生工業工程與精益管理創新大賽等大學生競賽,表現出格力對于培養行業未來人才的責任和擔當。
(圖為獲得直通格力offer的競賽大學生)
為了讓大學生和青年能夠在職場中獲得更快地成長,更全面地實現價值,格力每年從全國優秀高校引進近2000名大學生后,通過構建“全員培訓”體系,為廣大員工提供終身職業培訓服務,讓大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新技能的滋養,并根據個人特質獲得最優的職業規劃。
培養技術研發人員不僅能夠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更能推動一個行業的技術升級突破,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比如格力自主研發的“國際領先”的三缸雙級變容壓縮機技術,在超低溫工況下還能高效制熱,這一突破引領了行業在熱泵空調領域的發展,這一創新成果就是由格力自主培養的研發人員實現的。
格力推行“研發經費不設上限”的制度遠近聞名,它成立的14大研究院更培養出了一批專家式的科研人員。目前,格力已培養出1.2萬名研發人員,是格力實現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
不僅如此,針對中高級技術人員的培養,格力構建了高效的制度和平臺,為企業乃至行業的發展培養生力軍。制造業自動化時代開啟后,工業機器人逐步取代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大的崗位,工廠需要的不僅僅流水線上的操作員,更需要能夠推進自動化技術落地實踐的中高級技術人員。
據了解,通過構建培訓制度、導師制度,舉辦技能演練大賽,鼓勵一線工人自主學習,格力將3萬多名一線生產工人培養為技術工人,其中1681人獲評公司科技專家稱號,中技以上人才達5503人,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此外,格力與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高職專科層次的明珠產業學院,設立電氣自動化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機電一體化等8個制造業領域相關專業,為行業和企業培育適應新產業、新領域并具備綜合技術實踐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
董明珠認為,培養人才在于“營造更好的環境,把年輕人的智慧釋放出來。”而無論是什么崗位、什么層次的人才,他們的“智慧”在格力是沒有高低之分的。企業的發展需要多樣性的人才,而一向倡導自主培養人才的格力,正讓每一個創新型人才能夠在這一舞臺上綻放閃光點,獲得價值感。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