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擁抱AI新十年,劉慶峰眼中的四大機遇和三大標準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科技進步的黃金十年。但在2020年,雪上加霜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中美持續了兩年多的貿易戰和科技之爭平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但科大訊飛卻清醒的意識到,唯有從源頭技術創新,才有底氣保持AI技術國際領先水平。

2020年10月23日,在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發表以《因為山就在那里》為題的重要演講。他預測了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四大機遇,也分享了判斷人工智能紅利是否到來的三大標準。面對不斷進步的語音識別和合成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不斷增長的開發者數量,劉慶峰相信,一個人工智能新10年正在到來。尤其是疫情之后,人工智能在解決社會剛需上面的迫切需求正開始顯現。
疫情突顯AI價值,落地應用成績斐然
在疫情期間,科大訊飛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免費為學生提供“停課不停學”、通過智醫助理人工智能輔診系統免費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排查病人,通過安康碼幫助政府采集居民健康信息等服務,背后都是人工智能的影子。此舉針對抗擊疫情的需要,把握了產業發展趨勢,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也為教育、醫療、智慧城市等相關業務強化客戶認知,為后疫情時代人工智能的商業化落地打下了更堅實基礎。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時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出色的管理能力和體制優勢,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在社會生活等領域開始真正落地并解決用戶剛需。如果沒有這些成熟的應用,新常態下的輿情防控、生產復工、創新創業以及日常生活都是難以為繼的。
實際上,數字化轉型是目前推動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主導力量,有數據統計,到2030年整個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的規模會超過1萬億。而隨著未來越來越多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涌現,其與具體行業的結合越來越密切,也將極快地推動各個行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實現避險合規、降本增效的顯性加快。
AI發展四大機遇,以生態構建未來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也是全球各國爭奪的關鍵戰略重點,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繼出臺相關規劃和政策,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導權。在科技之爭中,源頭核心技術恰恰是競爭的關鍵。

為此,劉慶峰預測了四大發展機遇,既場景驅動、數據支撐、技術驅動、資本助推。中間不僅有利好的加速,還有危機的倒逼,使我們更加迫切的需要人工智能創新。“我覺得人工智能領域在過去幾年中可能還存在的部分創新方面的幻想。一部分人可能以為直接拿過來就可以,包裝概念就可以,今天我認為我們要回歸到創新的根本的本質。要真正的倒逼我們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劉慶峰說道,“四大機遇的相互促進會使得我們人工智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
三大標準檢驗,人工智能紅利期到來
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術之一,人工智能無疑會扮演重要角色。當人工智能迎來了規模應用,紅利兌現也將到來在到來。為此,劉慶峰提出了三大標準檢驗。

首先,能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應用場景。人工智能不要玩概念,概念很重要,看重未來,但是必須要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場景。
其次,要有能夠規模化推廣的產品。如果這個場景僅僅是花重金和人力所打造的樣板工程和面子工程,沒有辦法規模化推廣,沒有辦法造福更多的老百姓和人民的。它就不是一個紅利。
最后,要看是否具備可規模化推廣的產品,能不能用統計數據證明產品和服務能創造社會價值,而且是比較優勢的價值。
賦能生態,與開發者聚力同行
十年前,訊飛開發者平臺從只有語音合成和識別兩個通用能力,但十年后的今天,已經可以提供334種更復雜的A.I.能力;從最早的不到10萬的應用終端數,到今天終端數量超過20億;從最早十幾個團隊創業者在平臺上做探索應用,到現在開發者團隊已經超過150萬家。產業繁榮的的背后,是無數開發者的奮斗。
為了支持這些開發者,劉慶峰表示,公司會將全球先進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開放給大家,還將科大訊飛的渠道和平臺優勢共享給大家。此外,還將在全國各地建立產業孵化平臺和集群。過去兩年之內,科大訊飛通過基金、上市公司、微股權等方式,已經投資超過200家企業。劉慶峰認為,龍頭企業牽引整個產業生態和政府企業資本整體合作的產業生態模式,代表了未來產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劉慶峰還對人工智能生態做出判斷:第一,移動互聯紅利到期,萬物互聯紅利開啟。第二,第人口紅利到期,工程師紅利開啟。第三,從為產品賦能到為企業轉型升級賦能。在他看來,一個企業的成功,絕不是單獨成為一個帝國,做帝國注定會衰落。只有愿意以自己為核心,開放出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形成的產業鏈,形成的生態體系,才能夠生生不息的去發展。
至于未來,公司會針對對現有的深度神經網絡的算法,進行持續優化;讓機器學習能夠實現半監督和無監督的學習;提升個性化體驗;在技術還要進一步賦能數字生存時代。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