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至極的家用空調行業,帶著疑惑進入2022冷年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1年8月,中國家用空調行業進入2022冷凍年度(以下簡稱冷年)的周期。已經平淡了大半年的空調行業,沒有迎來高溫,卻迎來了國內新冠疫情新一輪的爆發和密集管控。
筆者搜腸刮肚想找一些新聞話題來引出《電器》一年一度的家用空調行業盤點,卻發現在淡如水的行情中,只能看到《披荊斬棘的哥哥》用空調刻意制造的矛盾,還有空調安裝工墜亡一案宣判的消息。
連這個行業最大的話題女王都沒了動靜,瘋狂直播的一年過去了,該是收拾舊山河的時候了?
然而這出奇的平靜,總覺得讓人心中不安,究竟是這個行業負重前行得過于低調,還是在市場的重壓下醞釀著什么看不清的危險?
家用空調產業界帶著巨大的疑惑,走入2022冷年。這個巨大的疑惑的核心其實只有一個——市場需求為什么萎靡不振?
表面光鮮的2021冷年
過去的2021冷年,始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后市場報復性反彈的2020年8月,終于疫情反復且全國都在下大雨的2021年7月。這一年里,為了維護行業傳統秩序,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直播一場接著一場。都說氣場強大的人命硬,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逼迫空調市場價格回調,也間接幫助了沒有均價優勢的格力擺脫了價格戰的泥潭。但也正是這種周折,讓空調市場的消費出現了“錯位”,成為市場需求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個缺少話題、波瀾不驚的2021冷年,中國家用空調行業恢復了產銷規模的量級。根據《電器》記者從多方核對的數據統計,2021冷年,中國家用空調總出貨量約為1.5億臺,同比增幅約為8%。其中,內銷出貨量約為8500萬臺,同比增長約6%;出口量約為6500萬臺,同比增長約15%。
這一組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仔細分辨不難看出,這是建立在上一個冷年整個行業受到疫情巨大沖擊的基礎上得來的。就像今年許多上市公司發布的上半年財報一樣,營收數據特意針對2019年進行比較,以反映出數據變化真實的一面。
如果對比2019冷年,2021冷年的空調總出貨量堪堪與2019冷年持平,內銷卻出現超過6%的下滑。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全冷年后半程的情況。《電器》記者從多方核對的數據統計,2021冷年后6個月,中國家用空調內銷出貨量與2019冷年同期相比下滑接近15%。
再來看內銷終端市場的情況,根據奧維云網的數據統計,2021冷年家用空調零售量為5035萬臺,同比下降5.8%;零售額為1598.8億元,同比微降0.1%。同樣,這組數據同比2019冷年也出現了超過10%的下滑。
內銷零售終端下滑的勢頭在2021自然年進一步放大。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雖然空調零售額同比上年增長3%,但同比2019年大幅下降超過20%;2021年1~7月,零售量竟然同比被疫情嚴重沖擊的2020年下滑5.7%。
更嚴重的是,隨著國內新冠疫情再次出現反復和密集控制,2021年8月,也就是大多數空調企業新冷年開盤第一個月,根據《電器》記者的多方匯總,國內空調零售終端銷售額同比2019年8月出現接近40%的下滑幅度。
再沒有比現在更糟糕的冷年開局了,行業平淡至極、行情凄凄慘慘戚戚。
為什么會遠低于預期?
在過去半年中,空調產業上下游企業都在琢磨同一個問題,為什么市場銷售規模遠低于行業預期?曾幾何時,幾家空調企業的銷售老總一致認為,內銷量沖上1億臺只是時間問題,而現在連5000萬臺都快保不住了。
超高的預期,建立在龐大的基礎規模之上。按照過去20年來的出貨量、零售量累計統計,中國家用空調目前總保有量約為5億~6億臺。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給出的測算數據為5.4億臺,如果按照8%的年更新量來計算,僅更新需求一項,中國空調內銷市場就有近4500萬臺的規模。再加上多種新增需求的加持,預期2020年之后家用空調的內銷零售量應至少每年在7000萬臺以上。
對市場良好的預期,也是2020年之前各個空調企業持續擴產的重要原因。據《電器》記者匯總估算,當前中國家用空調總產能已經超過2.7億臺,冗余產能已經超過1億臺,產能利用率同樣遠低于投資預期。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真實的需求量遠低于預期?這是目前行業重要的困惑,其實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需求被遏制。市場需求受困的原因,我們試著進行解答。
其一,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經濟整體走勢承壓。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1年7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4925億元,同比增長8.5%;比2019年7月增長7.2%,兩年平均增速為3.6%。低于預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走勢,結合GDP增速預期有可能回落到6%以下的情況,并沒有想象中樂觀。
其二,人口結構紅利消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中國新生人口為1003.5萬,同比下降31.5%;2020年新婚人口為813.1萬對,同比下降12.2%。這意味著此前支撐產業發展的人口紅利基本消失,老年群體規模越來越大、新生家庭規模越來越小,支撐新增銷售的人口動力嚴重下滑。
其三,房產市場持續受限。為了防止房產市場泡沫,國家在過去一年對房產市場仍然嚴控,各地稍有松懈就收緊政策。目前除北京、上海、廣州黃金地段外,包括學區房在內的全國房產均價下滑,中國人一向買漲不買跌,房產價格持續下滑,也令房產市場銷售額明顯下降。2021年7月,房產交易規模同比下滑8.5%。
其四,空調普及率明顯提高。影響新增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普及率,在中國,曾經空調的普及率遠遠落后于冰箱、洗衣機,但現在已沒有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居民空調每百戶保有量達到115.6臺,城鎮居民每百戶保有量達到148臺。這組數據在2013年時僅為70.4臺和102臺——7年來中國居民空調普及程度的復合增長率高達64%!這是過去多年空調銷售規模持續創下紀錄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后新增需求驟減的直接原因。
其五,消費意愿與空調市場結構出現錯位。從2019年的春節開始,美的率先將引流機型的價位下調至2000元以下,市場份額迅速提升,自此引發空調全行業的流量機型大戰,更間接導致了空調渠道的大變局。然而,低端機型引流、高端產品獲利的重要模式,在2021冷年竟然因為原材料價格暴漲而被“狙擊”,眾多空調企業在被迫上調產品均價的同時,不約而同地“推高出新”,意在用高利潤的中高端機型維持一定的利潤水平。但市場消費意愿卻并未和原料價格一起暴漲,很大一部分需求因超出預期的“換新”成本而被壓制,還有一大部分新增需求因渠道低端機型供貨大幅度減少而流失。
其六,則是老生常談的天氣原因,今年全國到處都在下雨,旺季高溫帶動需求成為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奢求。
在這一系列因素影響下,2021冷年甚至2022冷年初期,空調業界所呈現出來的情狀,就是“需求遠低于預期”,無論一二級市場的更新需求,還是三四級下沉市場的新增需求,都低于各個企業和經銷商的預期。
2022冷年能否低開高走?
如前所述,2022冷年的開端已經“不能再差”了。整個家用空調行業仍然面臨著原料價格高企、疫情管控、房產受限、消費意愿不足的問題,且很明顯,在十年前“家電下鄉”那一波刺激政策之后,國家不會再出臺直接出資的產業刺激政策。
空調業的明天,只能靠自己。
事實上,雖然前文陳述了眾多市場的悲觀信號,但與以往多年的盤點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隱藏其中——庫存。
自從十年前的一天,空調行業喊出“渠道庫存都夠賣一年”之后,渠道庫存一直都是籠罩在行業頭頂的陰霾。但是,這個陰霾在2021冷年結束后沒有了,也許一去不返了。
按照2021冷年零售量和工程機銷量與內銷出貨總量的粗略估算,在2022冷年開啟時,全行業渠道庫存不足2000萬臺,對于空調行業來說,這是非常健康的數字。這得益于過去多年來,美的、奧克斯等企業在渠道架構上的簡化和革新,最終在2021冷年格力也在董明珠直播的助推下啟動了精簡渠道、超級直營、線上高效周轉的渠道變革。龍頭企業的渠道改革相繼實施,曾經高庫存蓄水、搏命來年的營銷模式成為了空調行業的歷史。
對于備受壓力的空調行業來說,低庫存,是2022冷年的一個喜訊。
充分挖掘外部市場空間,找到新的增長機遇自然也就成為當前空調企業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這也是目前各個企業絞盡腦汁,推廣臥室新風、廚房空調、房車空調,甚至衛生間空調的重要原因,在新增需求遠低于預期的情況下,挖掘新的應用空間,就是在開發空調市場的新增長點。
此外,多家空調企業負責人均認為,2021冷年的消費錯位不會長期持續,隨著市場結構的持續調整,空調更新需求的消費意愿會因市場價格趨于穩定而釋放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場,過去兩年來,空調出口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已成大勢。雖然出口產品仍然面臨著運輸成本高、疫情風險大、產品利潤低等問題,但在各個企業的持續努力下,出口產品不僅規模提升,且產品結構也在穩步提升。可以預期的是,出口市場仍將在2022冷年支撐中國家用空調生產規模的半邊天。
利空、利好擺在眼前,總體來看,2022冷年家用空調行業不容樂觀。家用空調行業的銷售規模有可能在很長時間內處于滯漲乃至下滑態勢中。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