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全球家電市場,讓我們看到了什么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陳莉,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雖然是“走走停停”,但轉眼之間,2021年也到了尾聲。《電器》雜志決定利用本期“特別策劃”欄目盤點一下這一年的家電出口市場。
這一年的市場環境可謂云波詭譎。新冠病毒不斷在變異;大宗原材料價格高啟;國際物流價格飆升,甚至“一柜難求”;國內突發大面積限電……以往都只是常規環節,但在特殊的2021年,突然都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一道道難題,都與家電出口,休戚相關。
可圈可點的是,中國家電行業依然表現出一貫的韌性。甚至,這些企業抓住了變局之中的一些機遇,比如,抓住了國際渠道電商化的趨勢,并將在國內積累的電商運營經驗輸出國外,有力支撐了國際市場。
但是,除了共同的韌性,每家企業應對時的“手法”和“段位”完全不同。
有的企業,早早做了全球化的戰略布局,面對疫情及疫情之下的各種突發狀況,可以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比如在全球擁有122家工廠、28個工業園的海爾智家。通過全球資源的整合和調配,可有效規避各種突發狀況帶來的風險。
有的企業反應快速,正在補課,疫情之后加速了全球布局的步伐。而有的企業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只能選擇“硬扛”。
一場疫情,如大海的退潮。誰是弄潮兒,誰在祼泳,誰又在沙攤上掙扎……高下立現。
這場疫情之前,在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看來,中國家電業的全球化,雖然水平參差不齊,但各有各的“打法”,也可謂順風順水,一路高歌猛進。這場疫情的到來,更像是一面鏡子,把中國家電業全球化道路上的短板,一一暴露出來。
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只把中國作為制造基地,是否是最高效、最節省成本的布局?二,如果進行全球的本土化布局,只布局制造基地,是否會顯得孤單;如果今年出口量繼續增長,本土化售后問題如何解決?三,在品牌出海激增的初期,如三星、LG一樣選擇全球只有一個品牌是否具有一定風險性?如海爾一樣實施品牌本土化是不是更加穩健?
即便沒有疫情,這些也是中國家電業出海道路上必須解決的問題。雖然疫情之下,中國家電出口的表現依然值得肯定,但是,也正是這場疫情告訴我們,在全球化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陳莉,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