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空調專委會:攜手創新,推動行業新時期高質量發展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3年6月27日,在告別疫情管控后的第一個夏天,中國空調行業的重要交流會議——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空調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在山東青島召開。
此次會議由空調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空調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海信空調承辦,在中國北方超高溫天氣的間歇,召集行業上下游企業代表齊聚一堂,為中國空調行業如何迎接后疫情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出謀劃策,為推動“中國制造”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以創新為本,共迎行業新時期變革
空調專委會2023年的召開時間頗為特殊——這是中國空調行業在三年疫情結束管控后的第一個旺季,也是空調行業三年來終于迎來強力反彈中的決戰時刻。此次會議召開的十天前,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電商大促“618”剛剛鏖戰結束。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信息部陳劍波在會議現場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1~4月,中國空調產量超過8000萬臺,同比增長12.2%。在內銷方面,2023年1~5月,中國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增長22.6%,零售量同比增長22.2%。在剛剛鏖戰過的“618”,空調零售額和零售量同比增速均超過35%。但外銷情況依舊不容樂觀,2023年1~5月,空調出口額同比下降2.6%,出口量同比下降0.6%。
從數據上分析,中國空調行業當前面對的局面清晰可見——內銷由于上一年度的低庫存以及市場嚴控下的低基數,行業呈現銷售規模強力反彈的局面,但在整體經濟修復較為緩慢的情況下,持久力如何,并不明朗。而外銷規模雖然降幅收窄,但仍然面臨外部需求持續趨弱的嚴峻增長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空調專委會在青島召開,共有30余個產業上下游企業以及超過70人參會。作為空調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代表,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研發總監繆雄偉在發言中表示,過去一年,空調行業的發展相對健康,沒有陷入價格戰泥潭,各個品牌更多圍繞用戶需求推出創新技術,推動了如家用中央空調、新風空調、廚房空調等新興品類的發展,為行業發展打開了新局面。此外,行業還面臨很多挑戰,國內市場消費復蘇力度低于預期、房地產市場再難火爆;海外形勢也不容樂觀,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以及國際貿易逆全球化的態勢加劇,都要考驗空調行業的發展。
海信空調總工程師李本衛代表承辦單位在會議致辭中表示,在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組織下,在行業各個品牌開放創新的理念下,空調專委會幾年來發展迅速。在行業上下游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空調品牌應該在復雜的挑戰背后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歐洲市場對熱泵的需求、低碳法規下制冷劑的更新換代,只要全行業一起深挖技術創新點,共同以技術驅動把握市場機遇,中國制造的空調在全球市場將成為“響當當”的好產品。
以技術為先,把握時代新機遇
此次會議上,陳劍波提供的空調出口數據顯示,2023年1~5月,受全球通貨膨脹、歐美通縮政策引起的需求下跌等影響,中國空調出口量在2022年下滑的基礎上繼續下滑,出口額也出現了同比下降的情況,這讓空調行業在全球市場的發展遇到了挑戰。
針對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與機遇,此次會議特意邀請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帶來深刻解讀。周密提供了IMF在今年4月提供的預測數據。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下降。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期不佳,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會相對平穩;與之相比,全球貿易額增速則更加趨于保守,在發達國家進一步強化本土制造能力的趨勢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面臨挑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
但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周密提供的預測數據顯示,空調市場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全球氣溫和空氣濕度水平飆升的情況下,空調作為實用產品而非奢侈品的接受度不斷提高,預計全球空調銷售規模在2028年將達到2526.9億美元,在2023~2028年這一時間段內,預計全球空調銷售額的年復合增長率為6.08%。與此同時,采用變頻等先進技術的空調將對全球市場產生積極影響。
對空調企業來說,這一預測無疑是振奮人心的,而擺在眼前的出口形勢卻并不樂觀。周密表示,全球化的挑戰較大。一方面,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呼吁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另一方面,總部位于歐美的空調品牌愈發重視對本土產業的支持。
雖有復雜的挑戰在前,但由于中國具備先進的、完整且成本優勢明顯的空調產業鏈,中國空調企業在挑戰中也要抓住全球空調智能化、全球建筑綠色化等海外市場的轉型機遇。周密給出幾點建議:一是空調企業應配合國家戰略,合理布局海外市場,實現有效投資:如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應對歐盟環保標準;設立產品售后服務中心,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使用價值。二是加強研發,針對低碳做好技術創新。三是補鏈強鏈,突破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限制。四是能源升級,響應低碳經濟,推動技術進步。
事實上,在復雜的海外市場形勢中,增長空間依然存在。在陳劍波提供的空調出口數據中,2023年前5個月,中國空調對美國出口量下降了23.3%、對俄羅斯出口量下降0.1%,而對日本、伊拉克的出口量增速分別為18.4%、56.0%。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多年來都不是中國空調品牌出口的主要目的地,除了韓國品牌本土強勢的原因,韓國市場的準入制度也較為嚴苛。為此,此次空調專委會特意邀請了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韓國有限公司金峰燕講解了日韓市場空調產品的準入政策研究。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韓國有限公司金峰燕
在出口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同時,2023年,中國空調企業全力沖刺國內市場,空調產業以“一己之力”實現了大家電在2023年整體增長的局面。但事實上,空調行業仍需更多前沿的技術實現居室空氣的健康舒適,從而帶動換新需求的銷售增長。海信空調研發中心家用產品室主任陳守海特意介紹了海信在空調舒適健康技術上的研發進展。
海信空調研發中心家用產品室主任陳守海
陳守海表示,中國空調行業在經歷了定速空調、變頻空調兩個階段之后,在最近三年發展到舒適、健康空調,這一時期的核心需求是通過調節居室空氣的溫度、濕度、潔凈度、新鮮度和風感來初步達到改善居室空氣舒適健康的需求。下一階段,空調則要通過調節空氣來達到緩解疲勞、預防疾病、改善睡眠等目標,具有增進人體生理健康的功能。
陳守海認為,如今行業已經形成舒適評價體系,即PMV評價體系,主要評價項包括吹風感指數、垂直空氣溫差和溫度均勻性;也已經形成新風、高溫自清潔、除菌、PM2.5、除塵、提高含氧量等多種健康功能快速迭代的發展態勢。這兩個技術創新維度,都還有巨大的改進空間。陳守海以海信為例,講解了典型的空調舒適技術“基于康達原理的多場景冷熱分流送風技術”和典型的空調健康技術“智能衡溫的靜音舒適新風技術”和“全域凈化系統”。未來,通過空調主動營造舒適健康的環境,打造新一代的人工環境技術,這一體系的核心將是“基于健康提升的人工環境營造技術體系”“自然環境營造技術”“基于智能技術的個性化環境營造”。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陳守海在以海信的研發路徑為例講解自然環境營造技術時,提到了空調主動模擬自然環境,給人體帶來愉悅感的設想。在他看來,這將人類未來居室環境的設計與智能感知、大數據分析、空調送風等綜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了具體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對空調舒適性的深入研究并不止于家用分體機領域,近年來在戶式中央空調迅速崛起,成為家用與商用融合發展的新賽道時,這一品類的舒適與健康技術的提升更加受到關注。此次會議上,海信日立制冷與節能技術平臺所所長辛電波帶來了《戶式中央空調技術趨勢》的主題演講。他以海信日立的研發成果為例,講解了戶式中央空調在關鍵技術、全效中央空調系統解決方案、全區全感多維度空氣解決方案方面的優勢。他表示,戶式中央空調的技術發展正朝著節能、舒適、智能化、美觀和環保的方向升級,通過技術創新迭代各個維度的技術,使戶式中央空調朝著全技術平臺、全產品類型、全需求選擇的路徑發展,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海信日立制冷與節能技術平臺所所長辛電波
針對戶式中央空調制冷劑替代問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氟碳化學品研究所副所長郭智愷來在會上詳細解答了戶式中央空調制冷劑的發展現狀和替代方案。他表示,在全球低碳環保法規的要求下,零ODP和低GWP在戶式中央空調領域同樣是制冷劑替代的原則,如今的替代主要集中在R410A方案上,但R32依舊是一個過渡方案。在講解科慕、霍尼韋爾等幾個典型替代制冷劑方案特點之后,他強調,基于環保法規的要求,R290會更受關注,短期內有可能會成為北歐等地區的局部區域替代方案,或者采用二次供冷方式進一步降低安全風險。此外,他也表示,R161的GWP為4,也是唯一不在《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受控物質名單中的HFC物質。R161的可燃性與R32近似。前期實驗工作表明,R161在變頻空調中有與R410A接近的性能。因此,R161作為戶式中央空調潛在的替代制冷劑方案有一定的優勢。
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氟碳化學品研究所副所長郭智愷
在充分的分享和交流之后,空調專委會組織與會人員來到海信研發中心參觀。在精心設計的海信空調研發中心展廳內,與會人員近距離觀看了海信多年來的研發成果,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顯示的多場景下,融合空調、冰箱等白色家電的頂級技術成果非常之多。有了智慧領域技術的加持,海信家電未來的研發成果備受矚目。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王雷
在會議最后,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王雷總結道,空調專委會成立五年來規模不斷擴大,專委會在美的、海爾、奧克斯、TCL、海信等幾任主任委員單位和副主任委員單位的擔當表率和共同努力下,以開放、包容、共贏的心態,通過政策法規解讀、技術案例分享、企業理念交流等方式,為與會企業迎接行業挑戰、把握市場機遇提出了極具價值的建議和參考。在疫情放開后的經濟復蘇期,此次會議的召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行業要在關鍵的新時期統一認識,堅持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迎接新挑戰,把握新機遇。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