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清算”埋單?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誰來為“清算”埋單?
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
---------------------------------------------------------------------------------------------
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公益廣告詞一樣,“沒有刺激性政策就沒有政策后遺癥”。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的案頭擺著許多份文件,其中不乏官方信函,幸好還沒有蓋上“機密”二字。這些文件有的出自企業,有的出自行業協會,有的是通知公函,還有部分署名的回復函。
這些文件的全部內容都指向一件事??第二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清算”。
理一理文件的脈絡,其實事情并不難理解:2012年為了刺激家電市場,在眾多家電企業一片反對聲中,第二輪家電產品惠民工程開始實施,范圍由上一輪的空調擴大至彩電、冰箱等多個品類,補貼資金額度大、下發要求快,由生產企業先行全部墊付給經銷商,經銷商再撥給零售商,要求零售商收集全且“穩準狠”的個人信息上報并將補貼款給到消費者手中。這一政策實施了一年,于2013年6月結束。2015年6月,財政部一紙文件告知各個企業??“退錢”。意思是之前補多了,現在要回來。退款的依據,是抽查核實企業上報到節能惠民信息系統的綜合信息,包括出貨、庫存、經銷商、消費者等各方面的信息。每個企業的退款額度從幾千萬元到幾個億元不等,企業不認,申述無門,待到年關已至,只好披露損失。但說明,存“異議”。
這場始于2012年終于2013年的家電刺激政策,跨越時空,在2015年用“清算”二字給本就陷入市場低迷、無法自拔的家電企業加了個“無可言說的鬧心”。
這個“清算”出來的退款,最終退不退?如何退?至今尚無答案,預判這一政策跨越時空的長度將超過4年。給政府墊了錢、出了力的家電生產企業感覺“比竇娥冤”,幾位企業高管面對筆者“講一講”的探尋唉聲嘆氣。某位高管直接回復我說:“跟他們無理可講!(之后爆粗口)”。
其實,這事明擺著,2012年政府有關部門推行第二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時就存在巨大漏洞,今天的結果早已埋下,家電企業“反對無效”只好“迎難而上”,生怕被激勵政策給落下。兩邊半推半就,走到今天,成了一個傳統產業界中很“無厘頭”的橋段??政府說企業要退錢,企業說政府核查有錯誤;企業說政府政策有漏洞,媒體說企業“騙補”。
我們最該注意的,不是這樣“無厘頭”的劇情會怎樣收尾,而是這“無厘頭”的局面根源在哪?我想說,和“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公益廣告詞一樣,“沒有刺激性政策就沒有政策后遺癥”。
讓我們對曾經的刺激政策稍加回顧。
2007年底,家電下鄉政策開始在部分省市試點。2008年底,家電下鄉政策在全國范圍全面展開。2009年5月,以舊換新政策開始實施,同月,第一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開始實施。2011年6月,第一輪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結束;同年12月31日,以舊換新政策也正式結束。2012年5月,第二輪產品節能惠民工程開始實施。2013年1月31日,家電下鄉徹底結束。2013年6月,第二輪家電產品惠民工程結束。
業界每個人其實都看到了2008~2013年家電市場被多個政策刺激之后的景象??這些市場干預政策將中國家電行業的整體規模發展帶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需求嚴重透支之后,家電市場“前所未有”的持續低迷和各種各樣的后遺癥??被嚴重透支的市場需求、三四級市場的泥沼、產能嚴重過剩的危機、“騙補”的質疑、被“清算”的墊資……
飽受如“清算”等后遺癥困擾的家電企業,在經濟下行的時局下舉步維艱。銷售額增速直線下降,隨之而來的是繳稅額度增速的直線下降,進而帶來相應的地方GDP增速下滑。“清算”后進而被“騙補”疑云所籠罩的中國民族企業,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品牌信譽度遭受重創,將影響轉型成功的步伐、延緩進程,進而影響中國工業界的發展、延緩“中國制造2025”的步伐。
事實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李克強總理屢次告誡:“不要干預市場,讓市場按照規律自由發展。”
那么,究竟是誰在為刺激政策的“清算”埋單?
深重的逆境之中,市場真正需要的,恰恰是自由與公正。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