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大佬給你全部世界 為何這屆950卻不想私奔?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一年一度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已經在魔都落下帷幕。縱觀今年行業大佬的表現,海爾集團攜海爾、美國GE Appliances、新西蘭Fisher & Paykel、日本AQUA、卡薩帝、統帥六大品牌陣營強勢秀出肌肉。花了大價錢全球收購,發力泛品牌國際化的海爾顯然不想讓“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的稱號徒有虛名,借助國際化的影響力,大到GE Appliances北美款大型廚電、Fisher & Paykel牛光閃閃的壓縮機、小到海爾掃地機器人、電紙書、電動牙刷等等品類極盡所能,延伸到各種生活應用與用戶鏈接,試探著行業和消費者的反應。
美的則攜手庫卡機器人首次在國內公開亮相。去年以銷售收入幾近200億元摘下中國廚電“老大“桂冠,又牽手國外高科技企業戰略合作,找到了新的業務板塊的美的并不急于逞強。與過去狹義的家電研發方向說拜拜,全方位、跨界的悄然展示著品類繁多的“智慧家居”產品,美的轉向“科技”和“泛家電”產業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與海爾、美的相比,缺少持續話題供應的格力此次顯得低落很多。格力、晶弘、TOSOT三品牌一起亮相,以“格力智能2.0”為主題推介智慧能源、智慧空氣、智慧用水、智慧食物四大管理系統,只有智慧廚房頗引人矚目。不過,有做一事而不吝于行的網紅董明珠,在開著自己汽車,拿出自家手機,遠程遙控家里各類電器的“吸睛”大道上,格力時刻都會有爆點發生。
白電本土三強手握未來智慧生活藍圖,整合全球行業資源,跨界轉型“科技”與90后一代精準互動,豪賭高端與中產階層“私奔”,旨在突破營收的“天花板”,在轉型潮過后的中國家電格局中繼續占據主動。二三線品牌則效仿追隨HML,展現出“我不能給你全世界,但是我的世界全部給你”的決心,邀請娛樂明星代言、模特廚藝秀、場景化互聯互通體驗,上演終端硬件產品的博弈和智能家居爭斗的套路???跨界不可怕,誰丑尷尬!
不久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在向媒體回答“國家為什要耗費巨資,到月球干什么?”時,一句“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巖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后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占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的強勢理由,亮了整個網路。
實際上,中國家電產業發力技術創新,爭奪產業中、高端市場的意義也在于此。全球家電研發的接力棒傳到了中國,一個多品牌、跨產業、跨區域的全球化的中國品牌時代正在到來。在中國正快速成長為家電行業的“世界中心”之際,每一個品牌都應該具備攀登產業高端的雄心,才能擁抱一個再未來重新塑造自己價值的機會。
也必須正視的是,中國制造業過去30多年賴以大規模、低成本的發展的成功商業模式和道路正在失效,轉變的序幕才剛剛開啟。從目前來看,以海爾、美的、格力為代表的本土家電廠商的優勢依然是擅長領域所掌握的技術和在國內市場的渠道潛力。在海外市場還需要實現對三星、惠而浦等品牌的超越。在精密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技術含量、品質精度和掌控能力上都需要借力。以營銷主導型路線,直接導致本土品牌很難分搶到產業分工的高端市場,在高端產品、消費電子及智能產品方面盡管進步明顯,但還仍然沒有“拿下蛋糕更貴那一層”。
前不久,格力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中國企業習慣了按照國外廠商的要求定做和模仿性生產,雖然全球出游的中國消費者也可以從海外買回來made in china的家電產品,但是這些技術、品質、工藝要求都不是我們自己的中國家電上與國內產品本質不是一回事。本土企業打自己的品牌出海,在工藝和技術含量上與國外還有差距。
在今年兩會期間,習大大與工商界人士對話時再談創新,也直接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中國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是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告別的價格戰和對手間的彼此詆毀,中國家電產業正脫離舊有的競爭氛圍,擁抱新生活。不過,在日企對手轉型退出,歐美品牌影響力日漸式微的前提下,靠銷量堆砌占領市場空缺,以投資換時間換技術,或借支付專利金引入模仿,推各種智能偽需求,以這種最便捷的方式昭告天下,我打敗了歐日韓,正在將世界家電業甩在身后,顯然是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下急不可耐的自嗨!
從現實來看,隨著拿著智能手機、享受物質文明、了解著外面世界的90、95后新一代消費群體快速成熟和信息量不斷增加,靠“忽悠”和“渲染”很難與他們水乳交融。能夠貼近年輕人內心深處,站在同一高度直達痛點一起玩耍。有姿態、不端著,才是硬道理!
在網絡和自媒體里可以看到這樣的表述:80后的媽媽看到海爾發布的電紙書,先想到的是孩子的書包已經夠沉了;85后的爸爸看上了美的嵌入式洗碗機,首先考慮要不要上“美亞”海淘進口洗滌塊;90后的準夫妻被美國GE廚電瞬間石化,原來我TM需要再掙出一間床位才能安放下“舌尖上的美利堅”。95后對某白電巨頭的高端冰箱贊不絕口,最終為了更大的收納空間,讓父母選購了日本原裝進口多門冰箱……
在家電大佬各種宣傳、軟文的下方評論,“斜杠青年”借王蒙的話告訴你,“再好的東西說三遍以上就是空洞或教條”。95后則直接回復,“丟個給機構和媒體看的宣傳數據和我說個毛線!”“聽了那么多道理,怎么還過不好這一生?”“別逼逼了,拿出蘋果那樣的產品,再從我的全世界經過!”
問大家為什么喜歡海淘?QQ空間的小白領回答你,“要哭著淚著跨過多少道坎兒,才換得到驀然回首那一刻的領悟”。問到底什么樣的產品會讓你印象深刻?890在白度帖吧神留言:“有些人,即使不見面,不聊天,不發信息,你也會在心里留一個位置給Ta……”
890迭代567,手機、IPAD、冰、洗、空早已是生活標配。“新零售”遭遇中國歷史上最自信的一代,從來沒有窮感的95后,足以讓行業大佬們顫抖!家電產品靠基本款就能打動用戶的“蜜月期”被徹底終結,新一代用戶與品牌之間的關系已悄然改變。他們保持開放的態度,在和品牌互動的過程中尋找是否有他們真正喜歡的東西。他們對于功能性產品的冷漠令人發指,更加看重產品能否化作“標簽”,在日常的社交工具中生存。他們期待有趣、有料的產品帶來多元體驗和精致環境來“激活”自己的生活。
千篇一律“爛大街”的設計和單一銷售渠道已經不能配合他們需求變化的節奏。全球日化巨人寶潔,已被他們看做是“媽媽用的牌子”。可口可樂在中國年輕一代中的銷量直接下滑,果汁類飲品銷額降幅達兩位數,這些都是這一代群體給消費結構轉型所做的注腳。
所以說,盡管不斷被媒體唱衰,但日本企業長期保持品質和技術高水準的能力,對高端市場和新一代年輕用戶消費趨勢的長期研究,對全球生活方式解構和重塑下的深耕細作,值得正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大佬學習。比日本晚半個世紀的韓國家電,靠是模仿復制后,對技術和設計最適化改進后化作自身,不斷突破并后來者居上,也告訴我們,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研發邏輯,只能讓本土商家們越過山丘才發現有庫存在等候,喋喋不休也喚不回950用戶的溫柔。
正如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說,沒有合適的供給,龐大的制造能力也不足以滿足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的需求。沒有效率的增長,升級換代的家電產品也就是新的閑置資源。而沉溺在生產供應環節,沉迷在“逼格品質”和“工匠精神”中,最終導致的就是對年輕一代用戶的供需錯配。
中國家電企業收購了美國GE,日本東芝等國外品牌,實現了對全球主流生產商資源的全方位覆蓋,“1+1>2”的戰略成效將加速夯實本土大佬的成長基礎。不管是GE等國外品牌成為中國消費者接受的主流品牌,還是海爾、美的等中國品牌被全球消費者所接受,都仍然需要在未來不斷實現重大技術和產品的突破。
不過,對于年輕一代用戶來說,0.5+0.5=1的成效才是最好的期待和福祉。即去掉一半的本土或地域“個性”,真正完美結合并走向未來,用價優質同的產品讓中國用戶與全球同享,讓世界受益中國的進步。最終,在品質認同和價值觀認同之下,成長出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全球品牌,并走進新一代年輕群體的內心。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