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之路:“變”是發展牽引力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從古代“四大發明”到近代星火圖存,中國制造輝煌過,落魄過……鳥瞰中國造發展來路,黨的十八大是個關鍵節點。黨中央立足民族復興大業的全局,以全球視野的戰略遠見,為中國制造注入“變革”偉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筆者有感而發,結合我國制造業在十八大后的發展歷程,探討“三個轉變”對中國制造的意義。
依賴外援到自主創新之變 讓中國制造生出根骨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支撐我國實現了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到現代化工業國,再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大國的轉變。盡管如此,中國制造業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件還依賴進口,對新興領域全球競爭制高點的掌控不夠。
面對中國制造的諸多頑疾,中國制造企業積極探索發展路徑,歸根結底無非兩條道路: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
縱觀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歷程,技術引進派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60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可謂技術引進的“鼻祖”,然而將現如今在制造業甚為流行的技術引進派和主張“中體西用”、“師夷制夷”的“洋務運動”歸于一類有失偏頗,畢竟階級性質、時代背景都不同,有人提出如今的技術引進也是一種“技術創新”,在引進海外技術的基礎上繼續更新換代,強過“閉門造車”。
筆者認為,要以更加辯證和全面的眼光來看待所謂“技術創新”,擷取現有技術果實,固然有“后發優勢”,然而在當今世界局勢紛繁復雜,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技術引進之路不僅耗費大量資金,也僅僅在不涉及核心技術的情況下行得通,一旦涉及機密核心技術,難免“拿人手短”,陷入喪失主動性和話語權的境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全方位支持加快創新驅動發展。隨后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全文兩萬余字,整整100次提及創新,并明確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把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作為核心任務,也明確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創”字是關鍵,“創新”是命門。
以創新為衍生的“創新”和“創造”成為了許多制造企業的發展“關鍵詞”。2012年至2018年,家電龍頭格力電器的專利的申請總量達到38982件,占格力自成立以來專利申請總量的80%,被視作專利含金量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也達到18969件,占格力成立以來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84%。格力目前擁有24項“國際領先”技術,2012年至今,7年時間,獲評的“國際領先”技術就有15項,光是2018年就取得了5項突破成果。這些格力自主創新呈現的井噴式成果,無疑成為格力十八大后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只求速度到注重質量之變 讓中國制造挺起胸膛
中國制造,當以品質為生命。沒有優良品質,制造強國就立不起來,無法在世界上挺起胸膛。從發展規律看,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經濟的轉型升級、民眾的消費升級,必然要求把質量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來謀劃和布局。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格力十八大后營業總收入、凈利潤、納稅、分紅比之前幾年總和呈倍數增長,根本原因就在于格力踏踏實實地把質量管控做到了位、做到了家。”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接受采訪時,毫不吝嗇地把十八大后的“格力速度”歸功于“格力質量”。
事實上,格力的蛻變的確與質量息息相關。格力發展早期,就樹立了“質量第一”的路線,實施“精品戰略”,成立“篩選分廠”,進行“放蛇行動”。早期一系列狠抓質量的措施讓格力空調的可靠性、穩定性大大提高,大幅降低了維修率,“好空調格力造”成為家喻戶曉的格力廣告語,“格力出品,必屬精品”也深入人心。
十八大后,格力將多年在質量領域的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完美質量管理模式厚積薄發,格力獨創的“質量預防五步法”和“質量技術創新循環D-CTFP”從實踐中來,回到實踐中去,不但催生了一款款高質量產品,還帶動了行業質量標準的提升,形成了制造業質量管理樣本。
2017年,全球最權威的組織質量年會??第61界歐洲質量組織年會上,董明珠關于格力質量的演講,收到了來自世界的掌聲;2018年格力獲得我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
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和市場經濟的參與者,想要完成速度向質量的轉變僅僅注重質量還不足夠,新一輪科技革命恰與中國工業化向后期過渡、產業結構調整出現歷史性交匯,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顯得尤為重要、迫切。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去除無效低端產能,加快制造業數智能化改造,不但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附加值,還能全面提升制造業全產業鏈競爭力。
“2013年,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走一條挑戰自我的路,進軍機器人、數控機床領域,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以智能制造定位未來。”董明珠執掌格力電器以來,格力開啟了由智能制造引領的轉型升級之路。
格力機器人近日登上春晚和郎朗同臺“獻藝”,就得益于格力六年智造取得的成果。目前,格力自主研發了100多種自動化產品,覆蓋工業機器人、智能AGV、注塑機械手等10多個領域,相關產品已經應用到電器、新能源、食品、節能等多個領域。2018年5月,格力一舉發布了5項自主研發的最新技術,其中就包括功率密度、過載能力等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工業機器人用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技術。格力智造已經成為格力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
內秀國貨到品牌出海之變 讓中國制造贏得尊嚴
大浪淘沙,適者生存,回顧中國制造業企業發展史,“北冰洋”、“健力寶”汽水,“孩兒面”滋潤霜,還有“中華”牙膏,諸多兒時耳熟能詳,流行一時的國貨,難逃被收購后一蹶不振的命運。因此,中國造想要重新崛起,只有技術和產品還不行,還要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
自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相關話題輿情熱度持續保持高位。微博平臺上,與中國制造相關話題標簽眾多,閱讀量頗高。其中#給中國制造點贊#閱讀量2.2億,#中國制造日#閱讀量1.9億,#我為中國制造代言#2486.4萬#,#厲害了,中國制造#接近75萬閱讀量。
中國制造的關注度日益提高,顯示了中國制造的品牌力量。中國制造一度被打上“大而不強”的標簽,如今民眾期待“中國制造”這個曾經泱泱大國的金字招牌再度被擦亮,而世界范圍內對“中國制造”印象的改善,離不開越來越多中國品牌在世界舞臺上的亮相。
以十八大為時間節點,格力電器首先在國內家電業開啟了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嘗試。2012年3月,格力形象宣傳片亮相“世界的十字路口”??美國時代廣場,以每天40?160次的播放頻率連續播放5年,這種“高調亮相”顯示了中國制造品牌搏擊國際市場的決心。
格力讓中國造品牌登上世界舞臺的雄心還體現在格力十八大后品牌口號的升級換代,2012年格力提出“讓天空更藍,大地更綠”品牌口號,體現了中國制造品牌放眼全球,造福世界的眼界和情懷。
2015年9月,格力電器聯合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望智庫發起了“中國制造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品牌在行動新聞發布會”,宣布格力新品牌口號??“格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一出,各大中小企業紛紛效仿格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體。
一家企業的品牌口號的影響力之所以如此深遠,正因為其切中了民眾希望實體經濟和中國制造振興的情結。正如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所言:“沒有實體經濟,就沒有中國經濟的未來,沒有中國制造,就不會有國家的全球尊嚴”。從早期空調市場上籍籍無名的小品牌,到如今中國制造的代言者,格力的品牌出海,讓中國制造又添了幾分底氣。
或許是歷史的巧合,亦或者時勢造英雄,十八大召開的2012年董明珠正式成為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兼總裁。在董明珠的領導下,格力積極踐行中國制造“三個轉變”,格力如今的企業創造力、可持續發展力、品牌影響力均居國內制造業前列,在世界頗具影響。格力的發展樣本式地證明了“變”是中國制造發展的根本牽引力。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