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第一顆紐扣是什么?方太集團茅忠群這樣說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前無古人的奇跡。但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諸多企業家也遭遇了爬坡過坎的瓶頸期。
帶著成長的煩惱來,揣著現成的辦法走,這似乎成為當前國內企業家參加各類培訓時的普遍心態。但是,在今年5月開辦的首期“方太文化修煉營”上,企業家學員得到了這樣的答案:現成的方法不是萬能鑰匙,只有企業家自己先學明白,才能系好企業管理的第一顆紐扣。
首期“方太文化修煉營”全體師生合影
真正學明白,應該怎么學?
“我們自己一定要真正學明白。”茅忠群經常這樣說。
創辦方太集團以來的23年,也是茅忠群不斷“學明白”的歷程。2008年,方太開始全面導入中華優秀文化,以其核心理念“仁愛”為出發點,對集團已有的西式管理制度進行本土化改善。摸著石頭過河,歷經數個版本的升級迭代,方太文化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版本。
為了把“學明白”的心得分享給更多企業家,方太從2018年8月起,每月開辦“方太文化體驗營”。2天2晚的體驗營讓企業家學員感受到中華優秀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的巨大價值,對中華優秀文化、方太文化升起向往。
方太文化體驗營學員合影
但學習和實踐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方太在今年5月新增了修煉營課程,通過中西經典學習、問道解惑、學員討論分享等階段,陪伴更多企業家學習實踐。
怎樣才叫學明白?茅忠群將其歸納為“明心重道,以道御術”八個字。他認為,“道”聽起來很神秘,但其實就是中西方先賢們試圖發現的人文世界的真理真相。若用當代的語言來概括,可以簡單理解為“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本原和推動力”。真理真相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先賢們對其的表達方式不同。比如,孔子沒有發明儒家思想,只是發現。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等先哲,終其一生都在探究世界的本原。
研讀中西經典是“明心”的重要方法。除了通過《大學》《論語》《中庸》等儒家經典一門深入,還有《道德經》《孫子兵法》《西方哲學史》、學習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等課程,博采各家所長,從中西方文明精華中汲取智慧。
為什么要“明心”?茅忠群借用王陽明的話來解答:盡管我們內心都有太陽(即良知,也就是人文世界的真理真相),但普通人心里都是陰天,太陽被烏云擋住了。
因為我們經常被喜怒哀樂等情緒奴役,被自私、懶惰、偏見等人性的弱點妨礙,向外追求物欲的滿足,而忘記向內心去開發智慧的寶藏。
王陽明經歷了發配貴州的顛沛困頓,徹底把內心弱點摒除,“漸次地空了,連怕死的一念也沒有了”。他從此領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只要把內心弱點去除,我們每個人的心都和圣賢之心一樣,能達到“自明我心”的境界。
找到內心的光明,其實正是《大學》開篇所說的“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文藝界、社科界的政協委員時,提到“用明德引領風尚”。這說明,中華優秀文化倡導的修己安人、家國情懷等偉大命題永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和文化繁榮的題中之義。
方太集團總部
“所以我們先從《大學》入門。”茅忠群請方太內部講師現身說法,系統全面解讀《大學》要義。隨后,茅忠群還和大家分享了循序漸進學習經典的四種方法(也是區分其中精華與糟粕的有效方法):第一層次是字面意義上的理解;第二層次是了解某部經典的時代背景;第三層次是從具體語句體會先賢在當時的內心世界;第四層次最難,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時刻觀照、反思內心的每個念頭,提升德行,縮小和先賢之心的差距,努力朝向內心的光明。
學明白之后,具體怎么做?
“明心”的功課應該貫穿在質樸的日常生活中。方太把先賢智慧綜合起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形成了“五個一”,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習實踐。具體包括立一個志、讀一本經、改一個過、行一次孝和日行一善。
這些闡述不涉及任何具體的管理學方法和工具,但往往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企業家的每個決策背后,都有內心自覺或不自覺的假設。只有其發心是光明的,決策才不致于“跑偏”。中國人做管理,離不開中華優秀文化的啟發——在學習的同時,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才可做到 “不自欺”,以知行合一的作風,贏得員工、用戶、合作伙伴等各方支持。
比如,近年來不少企業家開始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但茅忠群一針見血地指出:企業家需要捫心自問,導入文化是為了利益自己,還是利益員工、客戶和社會?不少案例已經證明:如果企業家不注重個人學習修煉,直接照搬現成的管理方法,往往不切實際,甚至出現荒誕可笑的場面,無法得到各方支持。
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
因此,努力“明心重道”,才能“以道御術”。茅忠群發現,只有當企業家發自內心認同所倡導的企業文化,并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團結員工,通過產品和服務,為更多人帶去愛與幸福,實現永續經營。他坦言,在學習西式管理的過程中,方太也曾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后,他開始明白:西式管理是具體的“術”(方法、工具),其土壤是西方文化;而中國企業必須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找到自己的“道”,以此完善管理之術。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常”(五種最基本的品德),茅忠群卻從中讀出了以道御術的“中式密碼”。在他看來,“禮”就是制度,排在“仁義”的后面,所以制度必須符合仁義。在企業管理的具體場景中,“仁”就是要多為員工考慮,“義”就是公平公正。制定企業管理制度應該遵循這兩大原則。
原則看似簡單,“以道御術”的具體問題卻是五花八門。如何把握企業文化落地的節奏,如何妥善管理績效不佳的員工,如何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在問道解惑環節,茅忠群常被問到這些“高頻問題”。
比如,方太在2010年成為國內首家推行全員身股制的企業,吸引不少企業家前來咨詢。茅忠群總結,全員持股的制度符合仁愛的原則;但身股不能變為“大鍋飯”,具體的股數和員工的實際貢獻與績效掛鉤,體現了公平公正。
事實上,每家企業的規模、行業和發展階段都不同,這些“以道御術”的思考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通過學習和實踐,企業家提升了思考和行動的高度,也以率先垂范贏得員工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能以集體智慧的結晶解答這些問題。茅忠群總結,方太輸出的不是管理模式,因為模式還停留在“術”的層面;方太文化管理思想的內核在于“明心悟道”,是在“道”的層面帶領大家一起修煉。
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
企業家要明心悟道,才能融會中西,讓西方管理制度發揮真正的價值——這也許將是方太文化管理思想輸出的最大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用中華優秀文化建設偉大企業,不僅是茅忠群和方太人的追求,也日益成為更多企業家的時代擔當。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