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聚碳酸酯產業增長迅速,健康發展是關鍵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鄧雅靜,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19年5月9日,由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聚碳酸酯分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聚碳酸酯產業創新發展論壇暨《2019中國聚碳酸酯產業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吸引了來自政府部門,科思創、萬華、魯西、SABIC、帝人、三菱瓦斯、中石化三菱、浙鐵大風、利華益等國際國內聚碳酸酯供應商,以及改性塑料、聚碳酸酯零部件加工企業等前來參會,共同探討聚碳酸酯產業未來的創新與發展,拓展市場的機遇和空間。
報告指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生產國。過去5年,國內聚碳酸酯產能增長迅速,從2014年的61萬噸持續增長至2018年的120.5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8.6%。同時,國內聚碳酸酯的消費量也從2014年的153萬噸持續增長至2018年的184萬噸,產能增速遠高于需求增速,顯著緩解了嚴重依靠進口的局面。隨著國內企業紛紛投建新裝置,中國的聚碳酸酯產能年均增速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2年,國內聚碳酸酯年產能將達到352萬噸,年均增速將達到30%。
與產能大幅擴張相伴的是,聚碳酸酯的自給率不斷攀升。報告指出,聚碳酸酯的自給率從2008年的約13%提升至2018年的近50%,隨著多套新建產能的釋放,未來,聚碳酸酯的自給率還將大幅提升,預計在未來3~4年內,國內聚碳酸酯總產量將超過總需求量。
“供大于求”是聚碳酸酯產業將面臨的巨大挑戰。報告通過對各細分應用市場的未來增長情況分析得出,聚碳酸酯的應用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伴隨著中國經濟的“L”型發展,預計國內聚碳酸酯在電子電氣、汽車、家電、醫療等領域將維持4%~6%的增速。未來5年,預計國內各領域的消費結構不會發生明顯改變,在電子電氣(尤其是消費電子)和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消費占比會略有提升,但整體消費增速乏力,整個行業將進入低速發展期。
事實上,聚碳酸酯行業所面臨的挑戰不只是供大于求、下游需求乏力,行業整體利潤的下滑同樣堪憂。報告指出,當前聚碳酸酯市場應用的主流是雙酚A型聚碳酸酯,其成本效益直接體現于雙酚A與聚碳酸酯兩種產品的價差。雖然各家公司在工藝技術、原料來源等方面有所不同,成本也存在差異,但通常認為,聚碳酸酯與雙酚A的差價在5000~6000元/噸之間。然而,對比一般通用級聚碳酸酯與雙酚A的差價, 2013~2018年,只有2014年中一小段時間的差價小于5000元/噸,其余時間均保持在5000元/噸以上,特別是在2015年后,差價基本在8000元/噸以上,在2017~2018年初,差價甚至超過10000元/噸。進入2018年下半年,聚碳酸酯與雙酚A的差價迅速縮小,甚至一度低于4000元/噸,行業出現普遍虧損現象。
為了防范聚碳酸酯企業盲目擴張產能可能造成的投資浪費與產能過剩,為產業決策與政策制訂提供依據,促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報告給出了多個有針對性的建議。一是加強國家宏觀指導,從國家層面、地方政府層面到行業組織共同向市場發出警示,讓整個行業認識到產業發展的真實情況,理性投資;二是完善產業指導目錄,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投資指導目錄》中把聚碳酸酯合成技術從鼓勵發展目錄中去除,并研究適當增加行業準入門檻的可行性;三是鼓勵發展中高端聚碳酸酯產品,加強國內企業自主研發與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提高國內產品質量、豐富種類,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高端產品結構性短缺的局面;四是加強關注進口產品的總量和金額,預先考慮可能的傾銷對國內產業造成的傷害,必要時可以考慮對沖擊市場的產品發起反傾銷措施;五是加強不合格廢舊塑料進口控制,促進合格產品的健康發展。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鄧雅靜,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