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空調壓縮機產銷再破紀錄,量增背后的隱憂與變局
? ? ? ? ? ? ? ? ?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
2025冷凍年度(以下簡稱冷年)結束時,中國空調壓縮機產業又一次站上了“歷史新高”——轉子式空調壓縮機全年總產量首次突破3億臺,連續3年創下歷史紀錄。與此同時,行業總產能已攀升至3.6億臺,中國在全球空調壓縮機總產能中的占比超過 92%。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既有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也藏著價格戰的硝煙與未來增長的隱憂。當 “量增” 成為共識,“質增” 與 “可持續” 正成為行業必須直面的命題。
產銷雙增的背后:政策與外銷的雙重托舉
2025年,空調壓縮機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并非偶然。
回溯2024冷年結束時的行業困局,空調整機在內銷渠道積壓的巨量庫存曾讓整個產業陷入恐慌。彼時的行業庫存已突破歷史紀錄,空調整機企業不得不以“去庫存”為核心目標,內銷排產出現大幅收縮。
轉折點出現在政策端。2024年7月,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拯救了中國空調內銷市場,疊加高溫后渠道庫存水位降低,空調整機企業的排產在短暫低谷后迅速回調。
以舊換新國補政策在2025年不僅延續實施,更將家用空調的補貼范圍從每人1臺擴大至每人3臺。這一調整精準撬動內需市場,原本低迷的內銷零售市場逐步回暖(見圖1),空調整機企業的排產節奏隨之恢復。到2025年7月,政策的激勵效果已持續釋放近一年,直接帶動上游壓縮機需求同步增長。
外銷市場的持續發力則成為另一重要支撐。自2022年起,海外空調訂單連續3年保持高增長勢頭,并延續至2025年4月。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的需求激增,不僅彌補了內銷短暫低迷時的產量缺口,更讓空調整機企業在 “內外銷雙線增長” 的帶動下,持續擴大排產。
在空調內外銷的雙重托舉下,空調整機的產銷規模放量增長,直接傳導至上游壓縮機環節。2025冷年,空調整機生產總量同比增長超過15%,轉子式空調壓縮機作為核心部件,自然迎來 “量” 的爆發,全冷年實現3.12億臺的總產量,較2024冷年同比增長14%,歷史上首次年產量突破3億臺,連續第三年刷新產銷規模的歷史紀錄(見圖2)。
產業格局:龍頭穩固與黑馬突圍
在產銷規模再創新高的背景下,空調壓縮機行業的格局呈現“龍頭穩固、格局穩定” 的特征。
GMCC的“領跑者”地位進一步鞏固。作為行業內首個達成 “累計10億臺壓縮機下線” 的企業,GMCC在2025年將產能擴大至1.8億臺,銷量達到1.4億臺,單一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45%。其戰略布局尤為值得關注:除了空調壓縮機主業,GMCC已著手開發電子膨脹閥、渦旋壓縮機等核心部件,通過“制冷解決方案模塊化”實現協同降本。這種“從單一部件到系統方案”的延伸,讓GMCC的成本優勢與技術壁壘進一步拉大。
2025年最引人注目的“黑馬”當屬海立。海立壓縮7月15日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激增625.83%至756.71%。公告明確,增長核心來自“冷暖關聯及核心零部件主業優勢”。數據同樣印證這一點:2025冷年,海立壓縮機總產量超過4700萬臺,同比增長近30%,在理論產能擴大至5000萬臺的情況下,產能利用率保持高位。
更關鍵的是,海立是行業中少有的“無內供支撐”的壓縮機企業。不同于凌達依托格力體系、GMCC依托美的體系,海立的增長完全依賴市場化外供。這一突破不僅讓其市場份額與凌達持平,更打破了“壓縮機企業必須綁定整機品牌” 的行業慣性,為獨立第三方供應商提供參考樣本。
其他企業也各有動作。凌達在保持7300萬臺產能的基礎上,持續拓展外供客戶;TCL瑞智、中航三洋等品牌的訂單占比穩步提升;松下萬寶依托與奧克斯的合作,不再單獨擴產,但在價格內卷如此激烈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銷量穩定。整體來看,行業格局雖未發生顛覆性變化,但頭部企業的“馬太效應”與腰部企業的“差異化突圍”,正讓競爭更趨多元。
繁榮之下:價格戰與利潤困局
與“量增”形成鮮明對比,2025年空調壓縮機行業的“利潤”表現并不樂觀。“量增價不增”成為貫穿全年的關鍵詞,而價格戰是核心誘因。
自2025年初起,空調整機市場的價格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為搶占政策釋放的內需市場、爭奪海外訂單,主流品牌紛紛加入降價行列,部分機型的零售價格甚至與生產成本“倒掛”(見圖3)。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多次呼吁“反內卷”,但仍難阻止價格戰向產業鏈上游蔓延。
作為上游核心部件,壓縮機的價格自然承壓。2025年上半年,主流品牌壓縮機的出廠價同比普遍下降,部分機型的降價幅度甚至超過10%。這直接導致行業出現“銷量增長但利潤不增”的怪圈,即便是頭部企業,也面臨規模擴大但利潤率下降的挑戰。對于多數企業而言,“以價換量”仍是維持份額的無奈選擇。
未來隱憂:需求透支與增長瓶頸
進入2025年下半年,空調壓縮機行業的增長動能開始顯現疲態。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5年8月,中國家用空調排產1115.5萬臺,同比減少7.1%;其中內銷排產 651萬臺,同比減少5.3%,出口排產464.5萬臺,同比下降9.5%。這一變化預示著行業可能進入調整期。
內銷市場的風險來自需求透支。2025年上半年,中國內銷市場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以舊換新政策與價格戰的刺激。隨著政策邊際效應減弱,以及消費者“提前消費”后的需求空窗,2025年下半年,中國內銷零售市場預計下降約超過5%。下游空調整機企業為避免庫存再次積壓,已開始主動縮減內銷排產,上游壓縮機的內銷訂單自然隨之減少(見圖4)。
外銷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連續3年的高增長后,海外市場逐步進入 “去庫存” 階段。同時,中美關稅戰并未結束,全球關稅壁壘逐步提高,中國空調出口的成本優勢被削弱。2025 年 4 月后,空調外銷訂單增速在連續3年高增后首次出現放緩跡象,對壓縮機需求的拉動作用隨之減弱(見圖5)。
對于空調壓縮機行業而言,更長期的挑戰在于 “技術與利潤” 的平衡。當前轉子空調壓縮機行業的增長仍以 “量” 為主,而價格戰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研發投入能力受限。原料價格的波動、技術創新的瓶頸,都可能成為未來增長的絆腳石。
2025年空調壓縮機的“產銷新高”,是政策、市場、產業鏈協同作用的結果。但“量增價不增”的現實,以及下半年顯露的需求壓力,都在提醒行業:未來,如何在“保份額” 與 “保利潤” 之間找到平衡,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突破增長瓶頸,將是所有壓縮機企業必須回答的命題。
就像2024年行業對“虛假繁榮”的擔憂一樣,2025年的“量增”背后,更要警惕的是“增長質量”的缺失,這或許比“破紀錄”本身,更值得行業深思。
本文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于昊,由 電小二 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