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青松:靠技術做好小米電視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戴青松:靠技術做好小米電視
來源 《電器》雜志 作者 尚海龍
---------------------------------------------------------------------------------------------
傳統彩電企業每年研發數百款新品,更多的是在重復和整合創新。傳統的“機海”戰術已經不適合現在新的市場形勢。
“歡迎大家來到小米公司,我們不怕尖銳的問題,越尖銳越好。”小米電視副總裁戴青松的開場語緩解了現場緊張的氣氛。2016年1月19日,戴青松和整個小米技術團隊主要負責人一同站在10余家專業媒體前。毫無疑問的是,在戴青松看來,包括他本人和當天站在媒體前的所有技術人員,都希望靠技術制造出好產品。拋開友商間的“撕咬”、殘酷的市場競爭,小米談得更多的是技術。
技術團隊羽翼漸豐
自2012年戴青松加入小米,小米電視至今已經走過4個年頭。在互聯網企業大舉跨界彩電行業的今天,在風行、PPTV、微鯨、大麥面前,小米電視已經算不上新軍中的一員。在《電器》記者看來,至少在彩電領域,4年的積累讓小米逐漸擺脫了當年的飛揚,多了幾分沉穩。
2013年9月,小米電視正式與消費者見面,這是戴青松加入小米后推出的首款產品。2015年12月,70英寸小米電視3出現在消費者面前,這已是小米電視團隊推出的第三代產品。從1到2、2s再到3,小米電視不斷迭代更新。然而,在產品驚艷的背后是眾多技術人員的努力和汗水。以往很少有機會站在臺前的他們,今天齊整整地出現在媒體面前。模組設計負責人盧世偉、音質負責人王富裕、面板專家閆瑞霞……戴青松把小米電視主要技術負責人一同帶到媒體面前進行交流。
無一例外,雖然這些技術負責人加入小米電視團隊的時間不同,但均在傳統家電行業浸淫多年。戴青松就是一位彩電資深技術專家,曾分別在創維和TCL負責技術研發,對傳統彩電企業研發體系和機制非常熟悉。
在戴青松看來,傳統彩電企業每年研發數百款新品,更多的是在重復和整合創新。傳統的“機海”戰術已經不適合現在新的市場形勢。談及當年拒絕傳統廠商的挽留和加入小米電視的原因時,戴青松坦言:“傳統廠商沒有吸引行業頂級人才的機制。”如今,小米電視格外注重頂尖人才引進和培養。
小米將電視機解構為屏幕、背光、結構、數字信號處理、電源及音響等幾大部分。因此,在三星面板工作8年的閆瑞霞、在音響行業奮斗25年的王富裕、從事液晶模組設計10年的盧世偉……越來越多的行業專業人才被戴青松聚集在一起。
據戴青松介紹,他們想真正做出好產品,哪怕1年只推出一款產品。正如戴青松的玩笑之語:“王富裕現在的技術團隊人數,還沒有原來他在飛利浦時手下的一個小組人多。”但這并不妨礙王富裕對極致音響效果的追求。在試聽小米電視3 SoundBar的音質效果式,王富裕帶著“學究氣”不時為大家答疑解惑。
聚焦技術和產品
在與小米電視技術團隊交流的過程中,小米電視沒有進行市場投入和宣傳的消息還是讓《電器》記者頗為震驚。在如今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沒有適當的市場宣傳,產品推廣難度之大可想而知。“2015年,即便沒有任何推廣和宣傳,小米電視的銷量也已經超過100萬臺。”戴青松說。這個量級放在整個行業內并不起眼,但是對于戴青松而言,準確的產品定位和翻番的增速,讓他對小米電視的未來充滿信心。給予戴青松信心的正是小米電視堅持的技術創新。
在戴青松看來,小米公司正在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其認為對的事情上。其中,彩電產品技術層面的研究就是重中之重。很多人認為互聯網企業跨界進入彩電行業并不掌握核心技術,但戴青松表示,小米電視是有核心技術的。“小米模式可以被模仿,理念也可以被學習。但在金屬邊框結構、音響結構、模組設計等環節,小米電視具有獨特自主的設計。代工工廠需要在小米專業工程師指導下才能完成生產。即便有些廠商進行模仿,受限于技術,產量和效率也不會達到小米的級別。”
“現在面板產能過剩,為小米電視提供了機會。”據戴青松介紹,小米電視獲得了上游產業鏈供應商的巨大支持。“三星面板、LGD、夏普都與小米達成深度合作關系。這些知名供應商甚至迎合小米電視的要求為小米打造專屬產品。”《電器》記者注意到,小米電視不排除任何合作供應商,對于行業頂尖技術不斷整合和研發。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彩電市場,誰能笑到最后并沒有定論。但小米一直在堅持它認為對的事情。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