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惟運于心
訪加西貝拉壓縮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金松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加西貝拉壓縮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加西貝拉)是《電器》記者最熟悉的企業之一。多年來,他們踏實、嚴謹、認真、專注、低調、精益求精、持續創新的作風給《電器》記者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只是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匯來總結和形容。直到今天,當“工匠精神”一詞“火”遍大江南北之時,才發現,這簡單的四個字,正是加西貝拉的真實寫照。
“2016年4月,加西貝拉榮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與濰柴動力、格力電器、海信集團等國內制造老牌龍頭企業共80個組織一起獲此殊榮,并實現了中國壓縮機行業中國質量獎獎項零的突破。”在加西貝拉三廠的會議室里,加西貝拉總經理朱金松對《電器》記者提起這件事,還有些感慨,然而,他又說:“我們做得還不夠。我們還不夠‘工匠’。”在成績面前的謙遜、淡定和低調,正是佐證了工匠精神已經浸潤在加西貝拉的靈魂深處。
人是匠心之本
“要追求工匠精神,人的素質是第一要務。”朱金松對《電器》記者說,“把人打造成工匠,人才能成為工匠精神的載體和傳播者。”
在很多企業中,說到重視人才培訓,大多集中在技術研發部門。然而,加西貝拉卻并非如此。“當然,我們很重視技術力量的培養和充實。1998年,加西貝拉就率先建起了中國冰箱壓縮機行業首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此后,加西貝拉技術研究院、加西貝拉院士工作站、加西貝拉歐洲和美國技術營銷中心相繼成立。”朱金松說,“技術中心不能只是空架子,它的靈魂還是人,所以,從成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那天起,我們就大幅提高技術人員的獎金。目前,加西貝拉有碩士、博士及以上研發人員和外國專家近百人,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當然,我們說的‘以人為本’,絕對不只是對技術人員的重視和培養,而是對全員素質進行有效提升,讓工匠精神貫穿企業運營的每個環節。”朱金松強調說。
據介紹,近幾年來,加西貝拉在提高員工培訓方向做了大量工作。“以前,我們去國外企業考察,發現人家的培訓比我們多很多。”朱金松說,“我們現在也非常重視培訓,包括自己給員工進行培訓,外邊請專家來培訓等,有全員培訓,也有針對性的培訓。比如, 我們的技術專家會自己編寫教材為生產線一線員工培訓。2015年,加西貝拉用于培訓的費用超過640萬元。”
除培訓外,加西貝拉還鼓勵員工自己學習提高。“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要出去讀書,拿到文憑公司會報銷所有學習費用。”朱金松說。
另外,加西貝拉還強調中國匠人行業古老的“傳幫帶”傳統。“對于有經驗有貢獻的老師傅,我們鼓勵他們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師工作室。”朱金松對《電器》記者介紹,“讓‘大師’帶領‘小青年’們學技術、做攻關,并及時做一些革新改造成果的評比,形成氛圍和制度。”除此之外,加西貝拉還為工人評職稱,為工人評初級技師、中級技師、高級技師和首席技師等職稱,并享受同相應級別的待遇。對于員工平時的小改小革,貢獻顯著的,都以員工自己的名字命名。
“這樣的做法,推廣至加西貝拉每個部門、每名員工身上。”朱金松說,“就如食堂這樣的后勤部門,我們也會舉辦廚藝大賽,鼓勵他們自創菜品。通過這樣的活動,只有初中畢業的炊事員,也能評上高級技師。”
人人都可以創造奇跡
“在員工素質提高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實現創新和超越,才能生產質量一流的產品,更好地為用戶服務。”朱金松說。但是,很顯然,朱金松所說的“創新”與很多人提起的創新,含義卻不盡相同。對很多人而言,提起創新,都要強調是“顛覆性”的、“完全不同”的,而朱金松卻相信:“人人都能創造奇跡。”在這種理念下,加西貝拉鼓勵任何崗位員工的小改小革,而每項革新無論大小,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例如,R134a冰箱壓縮機對生產環境的清潔度要求很高,陳江濤為了改變壓縮機螺釘氣動擰緊易發生機芯噴油現象影響生產線清潔度的弊端,提出了將氣動擰緊改成電動擰緊的解決方案并成功實施。而這位叫陳江濤的員工只有21歲,是加西貝拉歷史上最年輕的技師。
56歲的錢辛慰1991年進入加西貝拉,2010年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我們1990年從國外引進的設備,在我們的首席技師錢辛慰的精心維護下,到現在精度都絲毫不差,做設備的‘老外’到我們這里來,看到使用20多年的設備維護得如此之好,都非常震驚。”提起錢辛慰,朱金松絲毫不掩飾滿臉的自豪,“他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完成技術創新成果超過400項,創造經濟效益超過1000萬元。”
2006年,加西貝拉引進意大利BTB公司生產的曲軸箱組合加工專機,加工速度和精度在當時都是世界領先的。到了2015年,客戶對壓縮機噪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曲軸箱氣缸孔相對螺釘孔位置度的精度制約了對壓縮機噪聲控制的提升空間。加西貝拉機加工車間的維修工段長、浙江省嘉興市“工人發明家”金陽帶領團隊推進這項技改工作,他采用整體定位方工取代原有兩個定位銷定位的方式,設計制作整體定位塊,解決了五孔位置度偏移不穩的情況。
“我們還有一位員工,從電機車間的維修工做到維修班長,再到主管維修的車間副主任,對車間里的設備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已經成為設備專家。后來他自己出去創業成立機械設備公司,生產制造的設備可以完全替代進口設備,加西貝拉三廠建設生產線時,我們就采用了他提供的設備,這也是中國首臺套在這一工序可以代替進口設備的國產設備,且價廉物美。”對于加西貝拉的員工,朱金松在《電器》記者面前不遺余力地“宣傳”,“這不但為加西貝拉節約了成本,更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這也是加西貝拉對社會的貢獻。”
“合格的產品上升到精品、工藝品,其中的差別很大程度來自己于人的差別。”朱金松說,“要相信人人都能創造奇跡,好的產品必定出自好的人之手。”
積跬步,方可至千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相信“人人可以創造奇跡”,才讓加西貝拉在創新之路上收獲“質的飛躍”。
加西貝拉新近投產的三廠生產線,每6秒可以生產一臺壓縮機,在全球范圍內來看都是技術領先的生產線。“在設計生產線時,我們沒有盲目引進進口設備,也沒有盲目的實施機器人換人。我們的要求有三點,一是自動化程度要高,二是生產效率要高,三是產品質量要好,真正對用戶負責。”朱金松對《電器》記者介紹說。而要做到這三點,只有一個基礎,就是對所有生產流程的深刻了解以及對所有生產設備的了然于心。
很顯然,加西貝拉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員工與設備提供商一起,聯合研制設備。他們對生產工藝進行創新,原來需要三臺設備完成的工藝,如今在一臺設備上即可完成,原來需要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的生產,如今在兩臺設備上即可完成。他們還改變生產線的組線方式,將原來的流水生產線做成島式生產線。基于對生產工藝和設備的了解,他們還敢于采用國內設備代替進口設備。
可以說,加西貝拉三廠的生產線的勝利投產,是加西貝拉專注、發揚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然而,事實上還并不僅限于此。
“從成立至今,加西貝拉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專注于冰箱壓縮機的研發生產。未來,加西貝拉要拓展新領域,發展第二產業。”朱金松告訴《電器》記者。讓《電器》記者深為嘆服的是,朱金松所說的“發展第二產業”并不與“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工匠精神相悖。
“加西貝拉要發展的第二產業,原則是要符合中國經濟的戰略發展方向,但操作的基礎是要結合加西貝拉的自身優勢。”據朱金松透露,由于加西貝拉在安全生產、質量管理、工藝裝備、生產線設計建設等方面擁有大量的經驗,目前,加西貝拉開始為其他引入機器人的企業做機器人操作培訓,為其他企業做安全生產培訓,甚至會參與設備招標,給國外企業做生產線的設計建設。“因為我們已經擁有這樣的能力。”朱金松說,“2016年,加西貝拉成立了‘2.5’產業的科技服務公司,目前運轉良性。”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國產冰箱的質量、技術以及在全球行業地位的提升,國產壓縮機功不可沒。加西貝拉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也正是如此,加西貝拉的年產能力已經從最初的3萬臺到今天的超過2500萬臺,其中,超過50%銷往海外市場,銷往30多個國家60多家知名冰箱企業,是伊萊克斯、惠而浦、博世、西門子、海爾、海信、美菱等這些冰箱品牌的“全球最佳供應商”。如今,加西貝拉又在用多年來靠專注、專業取得的經驗和成果開拓第二產業,朱金松說:“我們還不夠‘工匠’,但我們走在‘工匠’的路上。真正的工匠精神,必是運于心、融于血脈的。”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