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需要軟實力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歲末年初,人們總是喜歡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當我們回顧中國家電業過去一年的成績,同時展望未來時,我們會發現,國際化已經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家電業發展道路中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雖然在此之前中國幾家領軍的家電企業都在國際化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嘗試,但幾次大手筆的跨國收購讓2016年成為中國家電業國際化道路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先有海爾收購GE,后有美的實現對東芝白電、Clivet、庫卡的三連購,還有海信贊助歐洲杯。的確,以這幾家領軍企業為代表,中國家電業在發展三十多年后,要想繼續謀求跨越式發展,國際化已經是繞不開的話題。
但是,當手握大量資金的中國家電企業開始大規模的收購時,我們也注意到,國際化的主題絕對不是簡單的“買、買、買”。收購并不意味著國際化的成功,這只是第一步。所以,在2017年,當國際化從簡單的“買、買、買”的硬實力來到深水區,考驗軟實力的時候到了。
所謂軟實力,從企業自身來看,包括對收購企業的消化、融合的能力,與自己原有業務配合、協同的能力。從行業來看,有參與國際標準化、相關國際組織活動和決策的能力。從市場來看,需要了解當地市場需求和特征,擁有讓當地消費者接受,熟悉當地各項法律法規的能力。與這些相比,“買”,無疑是其中最簡單的一步。
那么,我們國際化的軟實力足夠了嗎?很顯然不是。這需要我們逐步擴大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舞臺。這是一個學習和熟悉的過程,需要時間。而這個“學習”和“熟悉”的主語,無疑都是“人”。的確,人才是國際化軟實力是否“達標”的具體體現。一方面,要提升現有人才的國際化思維和實操能力;另一方面,引進高端的國際化人才也勢在必行。提升現有人才的國際化水平自不必說。從引進國際化人才來看,我們還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如何引入國際化人才,如何讓現有的人力資源管理跟得上國際化的步伐,都是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總體來說,國際化是今后10年中國家電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而培養和吸納國際化人才是真正的挑戰。
新年伊始,海爾的掌舵人、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和美的掌舵人、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分別發表了對外講話。雖然講話的內容不盡相同,但不約而同地都出現了同一個關鍵詞??“自信”。顯然,強調“自信”,是因為還不夠自信。體現在國際化方面,當我們站在三十多年發展積累的驕人業績面前,再次登高臨遠,很慶幸這些掌舵人在鼓勵企業堅定前行的同時,能夠務實地發現前路漫漫,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相信,2017年,中國家電業將在國際舞臺上,再次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