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跨界者的擔當,當航天人筑夢家電圈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搭載微穿孔降噪技術的煮飯機器人、采用對旋技術的空調、擁有相變蓄熱技術的熱水器,這些讓業界驚嘆的創新產品都有一個共同點——跨界。其中,美的煮飯機器人搭載的微穿孔技術,最早應用于潛艇導彈發射領域;美的對旋空調的技術源頭是航天渦旋發動機;美的熱水器應用的相變蓄熱技術,則將技術觸角伸展到太陽能光熱發電領域。能夠玩轉這些“外來”技術,離不開跨界的人才。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主任工程師張良就是這樣一位跨界者。曾加入航天研發隊伍的他,如今正在美的實現個人價值。
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主任工程師張良
從北京到北滘,快樂的小鎮青年
2017年,張良從北京來到北滘,成為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的一員。這之前,他就職于航天系統,是個“根正苗紅”的航天人。“我2016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專業方向是固體力學。力學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是錢學森,有著航天的傳統,所以我畢業后就順理成章地去了航天系統。”
一年后離開北京的原因,張良講得很坦白。一是更想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這也是我離開航天系統的原因。我當時做的事情跟我的專業不是那么相關,我做的,誰都能做。”二是希望未來幾年能夠有更多的提升和可能性。“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的話,我當時已經能夠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未來兩三年樣子,前人走過的路就是我未來的路。”
談及當時選擇美的的原因,張良給出的答案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看好美的平臺的未來發展;二是家電行業正在轉型,轉型必須依靠人才,而美的非常重視人才;三是對于美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欣賞。
如今,張良來到北滘已經兩年有余。這里沒有高昂的房價,沒有超長的通勤時間,這座工業型小鎮沒有讓他失望。當然,最讓他開心的是,美的中央研究院為他實現個人價值提供了可能性。
張良稱自己為小鎮青年。“我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變少了,這部分時間我用來開展工作了。”他告訴《電器》記者,他不喜歡高層的寫字樓,更喜歡兩三層的辦公樓,而且必須有實驗室,美的中央研究院的園區正好滿足上述所有特質。“一到美的全球創新中心這個園區,我就覺得很喜歡,感覺跟在航天系統的時候差不多,吃飯時隔壁桌聊天都在談項目。我喜歡沉浸在專注的氛圍內。”
成為美的人后,讓張良感受很深的一點是,這里對專業知識的尊重。“對于博士們來說,研究院是個很好的地方。目前我的精力主要聚焦在核心技術上,成就感也主要來自工作,特別是在專業范圍問題上的認可更讓我快樂。”他強調,獲得尊重的前提是專業過硬,并且持續學習。“我是一個終身學習者,不可能學到什么時候就感覺夠用了,相反,接觸越多越覺得不夠用。”
跨界來到美的,也為張良帶來了更多的提升機會和可能性。中央研究院的導師制、頭雁計劃、院長培訓班以及集團的遠航培訓,讓張良接觸到美的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這里你能夠感受到有機會提升,有機會接觸不同職群的人,或是不同事業部的人。”他坦言,“在航天系統的時候,圈子很小。來到美的后,我接觸到很多人,微信好友1年就多了1倍,交際面變得更廣,與外界碰撞的機會也很多。在我看來,每一次碰撞意味著一次學習,意味著對自己判斷的一次校對。這是很好的事情。”
不走老路,才能到達新的地方
作為一個跨界者,初到研究院的半年時間,張良重新撿起了之前“只是上課學過的”聲學。“我以前在航天系統時是做振動的,而在家電領域,噪聲是個更讓人煩惱的東西。這是兩個領域,但是又有關聯。”在打通“振動”與“噪聲”的過程中,他不僅真實地感受到個人能力提升帶來的成就感,也讓他的專業知識在日后的工作中“學以致用”。從此,他成為一名“聲覺擔當”,開始與各種家電產品的噪聲打起交道。大至空調、電飯煲,小至壓縮機,都在他的項目列表里。這其中,COLMO BLANC煮飯機器人正是他所在團隊的優秀作品之一,也是美的應用跨界技術的創新產品。
顧名思義,煮飯機器人就是能夠實現全自動量米、進米、洗米、進水、煮飯的產品。在研發過程中,它同樣面臨噪聲的困擾。張良解釋說:“普通電飯煲的噪聲只有55dB,而這個產品利用了高速風機實現全自動流程,最初噪聲75dB,一個煮飯的設備這么吵,消費者是不能忍受的。”
為了給煮飯機器人一個完美的亮相,美的中央研究院加入研發團隊中。首先提出來的解決方案是加消聲器。這是家電領域常用的降噪解決方案。“由于當時留給我們的只剩下零散空間,只能按照空間制作了一個異形消聲器。這個方案有效果,但是效果沒有那么好,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
老路走不通了。一直低頭做項目的研發團隊,抬頭看向外面的世界,微穿孔技術進入視野。據張良介紹,微穿孔技術是最早是應用在潛艇導彈發射領域的技術,是由中國聲學泰斗馬大猷在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解釋說:“火箭在點火上升的那段時間里噪聲最大,導彈更厲害,是在一個狹窄空間內點火,噪聲非常大,可以達到140dB、甚至150dB,飛機起飛時的噪聲才120dB。導彈潛射時,要考慮潛艇內操作人員的感受。同時,高溫環境下,傳統的吸音棉沒有用武之地,需要全新的技術來解決導彈發射的噪聲問題。微穿孔技術完美地解決了導彈發射降噪問題。”
跨界技術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研發團隊將微穿孔技術與消聲器結合,實現了項目最初設定的噪聲控制目標,將煮飯機器人的噪聲控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這個項目告訴我們,既要低頭做項目,也要抬頭看看外界,尤其是學術界的進展。”張良表示,近年來,學術界對微穿孔技術的研究很多,這個項目也參考了我們和外部高校合作的研究成果。將微穿孔技術應用在家電產品的消聲器降噪中,不僅效果好,還成為一個很好的產品賣點。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用自己懂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張良看來,面臨噪聲困擾的家電品類數量很多,不同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一起碰撞,能夠為家電研發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要耐得住寂寞,需要補得課還很多
來到美的兩年多的張良,如今已經熟悉了美的的研發節奏。“其實我來之前也不確定自己能否適應,畢竟個人成長有個小節奏,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有個大節奏,但是這兩年走著走著,發現自己就跟公司的步伐一致了。”他坦言,研發節奏更快、團隊更年輕、注重成本、試驗驗證為主的模式,都與在航天系統時差異很大。
《電器》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張良想做的,不僅僅是“治標”,提方案解決幾個突然冒出來的噪聲問題,他更想“治本”,解決共性的問題,將家電研發向更高的層面拉動。“家電行業正在轉型,需要補得課還很多。”在他的項目列表上,這些課題被歸類到長期項目中,是需要至少5年時間才有望攻克的。他認為,這種課題的研究很重要,是必須要過得坎兒,但又很難在短期內出成績,所以要耐得住寂寞。
CAE數字化仿真模型開發就是張良長期項目列表上的重要一項。他表示,對比汽車行業,家電行業還遠沒有走到基于數字模型進行產品開發的時期。汽車目前基本是基于CAE數字化仿真模型進行新車開發,而家電設計目前仍以結構為主導。簡單來說,就是先由結構工程師思考搭載哪些功能,至于噪聲水平如何,試試看,如果有問題,再優化。而基于CAE仿真模型進行開發,是先通過電腦軟件計算噪聲和振動情況,避免設計噪聲大的產品,先用電腦做一輪優化。“仿真用好了,可以大大提升產品的設計周期,大大節省試驗支出。”據張良介紹,目前仿真在家電行業還是不太重要的配角,如果仿真結果和試驗曲線對不上,大家肯定更相信實驗結果。他認為,家電行業走到基于CAE數字化仿真模型開發的階段,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無論人的能力,還是對產品各個部件情況的研究都需要積累。
“對于個人來說,做創新產品,一兩年就能夠被看到。但是,我內心中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幫美的補上技術的短板。我更傾向于后者,這意味著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對美的來說,這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是我內心追求的東西。”張良笑著說,“所以我不希望做一個產品,留下一堆未解決的懸疑,項目就結束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弄明白問題所在。在我個人看來,這些對美的是有益的,會長期堅持做下去。家電行業正處在轉折點,而美的今年提出了‘要么第一,要么唯一’,以后更多地去做領頭羊,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更要走出舒適區,主動承擔責任
2019年,是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的第五年,是張良來到研究院的第三年。“建立初期,研究院更多聚焦在做差異化的技術創新,將我們與事業部的互補優勢體現出來。”在張良看來,如今,無論中央研究院,還是他本人,都在走入新的時期。而他下一步要做的,是走出舒適區,主動承擔更大的責任。
“我這兩年主要是以自己最舒適的節奏在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對于未來,我思考更多的還是技術落地性,這與對自己技術型人才的定位有關,但是明年我要跨出舒適區,承擔更大的責任,將更多的核心技術搭載到更多的產品上。”據張良透露,這將是美的下一代的戰略產品。“在現有研發體制下,技術突破往往要向成本折衷,特別是老產品的改善項目。所以,我們會更多地聚焦事業部下一代產品的開發。下一代產品意味著是新平臺,可以更多地搭載中央研究院研發的新的技術。”
同時,技術協同工作也被添加到張良的工作清單上。他說:“未來,我會更多地協助部門開展技術規劃與實施,要思考如何協同好內外部資源。航天系統主要靠自力更生,家電行業是很開放的,未來我們要跟高校進行更多、更深層次的交流,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將更好的產品帶給千家萬戶,實現科技盡善、生活盡美的愿景。”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