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用熱愛,成就夢想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喜歡音樂、喜歡彈琴、喜歡運動、喜歡綠植……在采訪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熱力學先行研究工程師林晨前,《電器》記者從沒想過學霸工科男對生活也會如此感性。在與林晨的交談中發現,這個非常熱愛生活的大男孩,對工作同樣充滿熱情。當思路清晰時,他滿懷熱情投身研究之中;當遇到難題時,他會靜下心來,通過學習和思考來找到新的方向。而每每展望研究成果時,林晨總會覺得,生活變得更加充實、鮮活。
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熱力學先行研究工程師林晨
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自小就沐浴在“愛國和奉獻”的家庭教育下的林晨,在取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并完成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后,便毅然踏上了回國工作之路。美的中央研究院在新加坡設有分院,因此,上學期間他就對這家中國企業好感滿滿,回國時便特別留意了美的。巧合的是,美的中央研究院正需要熱力學相關人才,這與他的專業非常契合。
學有所成的林晨,畢業時的愿望是“學有所用”,夢想著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些許進步。進入美的中央研究院后,這一愿望逐漸變成現實。“相比其他企業的研發工作,美的中央研究院考慮更多的是技術價值,而不是如何盈利,因此研究的項目更加前瞻;相比高校科研團隊,憑借美的集團龐大的產品群,美的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更容易在產品上落地。”他直言,相比其他企業的研究部門,美的中央研究院對研究轉化率的容忍度比較高,不會將研究轉化率作為工作評估的第一要素。“放眼國內乃至世界家電行業,很難再找出一個像美的中央研究院這樣的平臺,能夠如此大力度支持我們做前瞻性的創新性研究。”這樣的平臺,對許多類似林晨這般優秀的人才,充滿了吸引力。
在美的中央研究院,林晨的主攻方向為制冷技術。無論具有制冷功能的空調和冰箱等大家電,還是需要快速降溫的電壓力煲等小家電,只要涉及制冷和降溫的產品他都會關注。“熱力所的研究范圍跨度很大,只要涉及溫度、濕度這類參數的研究,我們都做。”林晨認為,這樣的研究體系劃分非常科學,研發人員可以有更開闊的眼界進行創新技術的研究,并且有利于將創新技術在多品類產品上擴展應用。
因為不受產品范圍限制,研究項目也不和盈利直接掛鉤,所以林晨及團隊可以進行看似“天馬行空”的前瞻性研究。他的朋友圈曾曬出兩張用液氮冷卻的蔬菜照片。如果不是經他介紹,《電器》記者很難想象出,這是在做與冰箱相關的研究。“液氮一般是工業界會用到的工質,如果不是在美的,我們也不會拿液氮在家電行業進行試驗,并觀察冷凍效果。”回憶這個研究項目時,他表示,“我們在試驗期間測試了很多東西,對于研究人員而言也非常新奇。”
看似“天馬行空”的研究,卻非常有價值。林晨告訴《電器》記者,他們并沒有把液氮直接運用在家電中,而是通過液氮創造低溫環境,以此對冰箱的一些性能進行測試。
俗話說,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項目進行過程中,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也沒有“過來人”指路,因此只能自己摸索。為了更加透徹地分析出結果,林晨及團隊對食物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為了得到更專業的結果,在細胞領域并不專業的他們,進行了相關學科的主動學習,并針對不同的試驗結果,進行大量的文獻閱讀,分析并佐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
需要強調的是,林晨及團隊所有的“天馬行空”,都不是憑空創造的,或者完全從概念中而來的。“我們研究的項目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或者在其他行業有相關應用,或者是某高校或學術機構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前瞻性研究。我們會基于這些成果,再結合自己的技術經驗和美的的平臺優勢,開展研究。”他對美的中央研究院所需要的“前瞻性”有深刻的認知。“憑空創造新理論,是科學家們做的;把成熟的技術轉化成產品,是開發人員做的。我們要做的,是嘗試對一些有基礎但不成熟的技術進行研究,并創新性地應用在家電上。”他說。
林晨將此比喻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究”。例如,林晨和團隊在考慮如何提高產品能效水平時,想到了在航空和化工領域很常見,在家電行業卻沒有應用的某一技術。他表示,空調和冰箱中都有兩器(蒸發器和冷凝器)。不同家電兩器內部的工質壓力區別很大,而目前維持壓力差的是前端的壓縮機和后端的節流閥。業內在考慮提高家電能效時,主要是從冷凝器、蒸發器、壓縮機的優化升級入手,很少有家電企業會關注節流閥。“從蒸發器中出來的流體是低壓流體,如果直接進入壓縮機,意味著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比較低。因此,我們考慮能否在節流閥上做文章,通過減少壓縮機做功的方式,提高產品能效。”經過多次嘗試和討論,他和團隊將目光放在了工業領域用來回收節流損失的部件,并在試驗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他表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實現整機的能效提升,為未來的節能方向提出了一個新的可能。
類似上述的創新性研究,林晨在過去3年參與了很多個。據他介紹,美的中央研究院的預研周期是一年,但在研究過程中,并不會只關注一個項目。“隨著美的中央研究院的人才越來越多,擅長各個領域的人才可以相互交流與合作,即使同時跟進兩個項目我們也會比較輕松。”他表示,對于個人而言,如果有新的方向需要同時跟進,只要時間、精力允許,他會義無反顧地參與。“這樣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做更多的嘗試。”他說。
團隊互補,成就夢想
可以做更多的嘗試,得益于美的中央研究院團隊的不斷擴大。“剛來美的中央研究院時,無論人才數量,還是戰略定位,都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很多研究項目都要單兵作戰,效率不高。”經過3年的時間,美的中央研究院不僅人才數量翻番,而且堅持前瞻性研究的定位更加確定。林晨進一步說道:“以前很多項目都是單兵作戰,我基本上一個人要把項目里所有工作兼顧好。現在,我可以和同事進行協同研究,根據大家擅長的領域進行分工,推進項目變得輕松,效率也大大提高。”
林晨非常喜歡在美的中央研究院的工作狀態。“我們團隊里有做各個方向的專家,在專業上形成互補。每個人的工作想法都很純粹,就是想一起做好研究。因此,團隊氛圍很和諧,合作起來非常順暢,不僅效率很高,工作也很開心。”他非常形象地解讀了團隊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身體素質再好,一直前行,走的路程也有限。如果是一個好的團隊,就可能造出飛機、火箭,前行的距離存在無限可能。”
效率提高,讓林晨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做創新研究,需要充足的思考時間,給自己補充能量。如果一直埋頭研究,進行繁忙的試驗,很容易導致研究人員鉆牛角尖,從而忽略了全局。”在他的研究生涯中,對于有把握的技術,他習慣于加班加點盡早完成;
對于具體方向尚不確定的技術,他更傾向于先打開思維和眼界,收集各種信息和數據,在理清思路后尋找出正確的方向。
事實上,對于林晨這類高精尖人才而言,相較于薪酬,能夠在一個合適的平臺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他更為關注的。“對現在的工作而言,比薪酬更重要的是,在美的中央研究院,我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用喜歡的工作方式做喜歡的事情,感覺非常充實。在這里,我可以用熱愛,成就我的夢想。”而他最滿足的時刻,便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
對于接下來的工作,林晨表示,除了繼續做前瞻性研究,也會和各事業部合作,將目前已經具備一定轉化潛力的項目逐漸完善,然后落地。
對于自己的工作,林晨的期許從未改變,且正在實現。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為國人生活品質帶來“哪怕一點點的改變”,而美的作為可以在世界上發聲的中國企業,給他帶來了這個平臺。他希望,他研究出的技術能實現更高的價值,服務更多的人,而經過3年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產品上落地。“不少人說,人生就是個名利場,不是追名,就是逐利。對于我來說,學有所用的成就感最有吸引力。”他滿懷笑意地說,“很幸運,美的中央研究院這個平臺成就了我的夢想。我熱愛這份工作,愿意繼續為這一平臺的發展添磚加瓦。”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