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特:逐日追“風”“90后”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的眾多精彩語錄中,《電器》記者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在2019美的集團經營管理年會上,他闡述美的“需要六大改變”時所說的話:“年輕人要從后排往前沖。人才從來不缺,缺乏的是用人的機制、膽識,只有慣性被打破,改變才能真正發生改變。”
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胡斯特
2019年10月22日,在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里,《電器》記者見到的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胡斯特,就是方洪波這番話的完美例證——2017年7月,北京大學流體力學博士畢業后進入美的中央研究院;2019年7月,接替上一任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正式成為新一任所長。短短兩年時間,作為一名“90后”的胡斯特,完成了從應屆畢業生到研究所所長的“進階”。
這樣的成績自然離不開胡斯特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同時也與中央研究院乃至美的集團的人才觀密不可分。用胡斯特自己的話說:“美的愿意給應屆畢業生機會,愿意給年輕人機會。”
成就感來自研究成果落地開花
1990年出生的胡斯特,父母給他取了這個特別的名字,發音與英文單詞“FIRST”近似,希望他以后凡事能爭做第一。盡管胡斯特自謙自己并沒有完全達到父母的這一期望,并不是事事都爭第一,可是進入北京大學攻讀“本、碩、博”的學習經歷,足以證明他的優秀,以及對自己的不斷要求。
胡斯特幽默地把自己從事的流體力學專業稱為研究“風水”的學科。實際上,他在學校里學的是“飄在天上”、聽起來“高尖端”的航空發動機中的流體力學,畢業后卻選擇來美的做“落在地上”“接地氣”的家用電器里的流體力學。
對于其中的原因,胡斯特十分坦率地對《電器》記者娓娓道來。進入美的中央研究院工作,胡斯特自己也意不想到。2017年上半年,即將博士畢業的胡斯特,站在擇業的十字路口。
“我們專業的畢業生,有一半人會選擇繼續做學術研究,還有比較多的人會選擇進入航空研究所等單位。”胡斯特本以為自己也會沿著這些路線,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當美的在北京的就業宣講會,與上海一家有過合作項目的航空發動機公司的就業宣講會時間沖突時,他選擇了后者。
然而人生的際遇總是出人預料的。對美的并沒有太多了解的胡斯特,在海投簡歷后,卻意外接到美的中央研究院的面試通知。面試他的人是前美的集團中央研究院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張輝。與其他面試不同,同是流體力學專業博士的張輝,更多地在技術上與胡斯特進行了交流。“這非常符合我的期待和需求,因為我更想了解自己即將就職的企業擁有怎樣的技術基礎,以及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那次面試,胡斯特與張輝聊得非常投機,“張輝所長的專業水平讓我大吃一驚,我也第一次了解到美的竟有如此專業的流體力學團隊。”
回到北京后,胡斯特除了對美的進行多方了解,也思考了許多。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期,一直同一些航空工業研究所打交道的胡斯特十分清楚,這些單位的個人發展空間相對有限。不僅如此,航空發動機行業對于新技術的發展謹慎保守,更強調可靠性。
“許多人辛苦研發出來的技術直接就轉成儲備技術了,我讀博士學位期間做的研究可能要30年以后才能應用在航空發動機上。”胡斯特對《電器》記者苦笑道,這對于研發人員來說,是很沮喪的事,“我們更希望能看見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快地落地應用,這能帶給我們很大的成就感。”
美的中央研究院恰恰讓胡斯特及其他研究人員,獲得了這份成就感和滿足感。他們的研究設計迅速落地,造福于消費者。“我去年設計的兩款風扇,現在已經搭載在美的空調上,年銷量分別達到500萬臺和1500萬臺。”為此,胡斯特特意去賣場里看這兩款空調,心里特別驕傲。
美的給了年輕人最好的施展“舞臺”
在美的中央研究院工作的兩年多時間里,胡斯特衷心地感覺到當初選擇的正確性。“美的給所有研發人員提供了一個足夠大的舞臺,讓你可以在這里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胡斯特感嘆道。
在張輝調任美的家用冰箱事業部之后,僅僅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兩年的胡斯特成為他的繼任者,擔起流體力學研究所所長的“擔子”,成為中央研究院全部研究所所長中最年輕的一位。這在其他多數企業按資排輩的人才提升機制中,幾乎可以稱作“奇跡”。
“美的對年輕人的信任,是很多企業無法比擬的。”破格選拔年輕骨干,剛剛入職的胡斯特,就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他告訴《電器》記者,盡管許多原理相似,但航空流體力學和家用流體力學差異較大,比如風扇設計,航空發動機上的風扇雖然尺寸大、轉速高,但其他部件會圍繞它去調整設計,設計限制并不多;而家電用電機風扇就不同了,盡管轉速低、尺寸小,但不是主要部件的它必須在很多限制條件下完成設計,面對的問題更加復雜和困難。
因此,盡管是流體力學專業的博士,胡斯特最初面對家電這個陌生的領域也難免有些忐忑和底氣不足。2017年7月31日,第一天上班的胡斯特,為了給大家留下好印象,早早來到中央研究院,結果接到的工作任務令他“有點懵”。任務是讓他優化一款年銷量100萬臺的吸塵器的高速風機,以增強吸力。“我原以為新來上班的員工應該是被培訓,完全沒想到一來就面臨這樣的情況,而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吸塵器的風機長什么樣子,何況給我的項目期限就3個月。”心里直打鼓的胡斯特只能硬著頭皮上。不過幸好有有經驗的老員工帶他去拆機,給他講解原理。同時,胡斯特也趕緊打電話向自己的老師求助,找到許多相關的學習資料開始自學。經過許多個加班熬夜的日子,他最終按時完成了任務。
經過這件事,胡斯特也看到了美的的“速度”和讓年輕人“放手去做”的風格。“許多公司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而美的非常注重校園招聘,愿意自己培養年輕人才,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成本。我覺得這正是一個大公司的擔當與風度。”胡斯特說。
在不斷試錯與自我否定中繼續前進
美的中央研究院流體力學研究所團隊目前現有19人,對技術創新的渴望是他們共同的追求。“在這里我們要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適應新的壓力,只有這樣才會有自我提升。如果一直呆在舒適區,我們都會覺得很不適應。”胡斯特笑著說,“我們常說,在美的是‘一年工作經歷兩年工作經驗’。”
然而,技術研發工作更多要面對的,是忍受枯燥乏味的過程,與過程中無數的挫折。“我們就是在不斷的試錯與自我否定中尋找正確的方向。”胡斯特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2016年,流體力學團隊從航空工業中得到靈感,開始研究對旋風機技術。最初的目的是提高產品能效,但后來發現只能節省2瓦電,作用有限且增加成本。
在否定最初的方案之后繼續挖掘,他們發現,對旋技術可以讓氣流減少對周圍空氣的擾動,風最遠可吹20米。“一開始我們覺得這好像沒什么用,但和家用空調事業部的同事交流后發現,這對于大客廳來說,可以把冷氣送得更遠,讓整個空間溫度更均勻。于是我們開始和家用空調事業部的同事合作研發。”胡斯特介紹稱,但增加電機意味著增加成本,只是吹得遠這個優勢又遠遠不夠,用戶再多買一個電風扇也可以實現這個效果。
“當研究陷入僵局后,一個偶然的發現令我們興奮不已。一次測試中,我們發現,對旋技術竟然可以控制氣流大角度發散。這意味著其不僅可以讓風吹得遠,還可以多角度自由控制風感,讓用戶自由選擇。”胡斯特告訴記者,最終經過多輪的優化,這項技術在美的東風空調上實現落地。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有些周期一年項目的,前10個月都沒有進展,最后兩個月突然找到突破口,這是非常常見的事。”胡斯特說,創新研究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否定自我的過程,然后在否定自我中又找到新的方向,可能又會有新的發現,最終找到有價值的應用。
目前,作為如此優秀的團隊的領導者,胡斯特備感壓力與責任,從原來更多的個人奮戰,變成協調團隊去戰斗,他一直在不停地學習,更多地吸取經驗。談到未來的工作規劃和目標,胡斯特說:“我們希望能夠研發更多創新技術,同時我們的團隊也能成為家電行業乃至整個民用工業里面水平最高的團隊。”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