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亞斌:用辯證的視角,看彩電行業的穩健發展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首季度量額下滑” “人工智能火熱” “夏普的回馬槍”……彩電行業在2017年伊始便顯得熱鬧不已。當第一季度告一段落,眾多彩電品牌春季新品發布也相繼落幕,《電器》記者帶著一籮筐的“問題”,來到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與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亞斌進行深入交流。面對復雜的市場競爭形勢,郝亞斌用辯證的視角,講解了彩電行業的發展熱點。
上游與市場的動態平衡
2016年,液晶面板價格持續上漲對整個彩電行業影響巨大。經過多年充分市場競爭的彩電行業,對于價格非常敏感。在郝亞斌看來,互聯網電視品牌在這一輪成本上漲中或將承受更大壓力。“相比互聯網電視品牌,傳統彩電企業體量大,能更有效地應對面板價格上漲的壓力。同時,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本身就標榜‘低價’,成本的大幅上漲對其而言只能是雪上加霜。”郝亞斌說。
據郝亞斌介紹,液晶面板價格的持續增長,帶動了這一領域的資本投入。“現在業界投資面板產業熱情高漲,不僅有許多已經開始投資的,還有很多想要投資的。”除了市場因素,地方政府對于面板領域的政策傾斜也促使諸多項目上馬。據了解,在投資領域,既符合高新技術,投資額還巨大的,不是面板產業就是半導體產業。因此,政府如果想要引入較大投資,液晶面板是重要的選擇之一。
事實上,隨著中國面板產能的逐漸釋放,液晶面板供求關系基本趨于平衡。如果借助這次漲價風潮,大批量上馬面板項目的話,不排除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郝亞斌認為產業會呈現動態的平衡。他說:“短期來看,會有產能過剩的擔憂,但從更長時間跨度來看,液晶面板產能一旦過剩勢必會帶動整機價格下滑,進而擴大市場規模,最終將促進面板需求量增長。”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國彩電行業的上下游會保持一種默契的動態平衡。
郝亞斌告訴《電器》記者,中國彩電平均尺寸正在逐年增加,客廳標配尺寸甚至已經達到55英寸或65英寸。即使市場規模沒有大幅提升,但由于每臺產品的尺寸有所增加,同樣會消化不少產能。此外,未來顯示無處不在,對上游面板需求量也會有所增加。“在某一節點,或許能判斷產能過剩或不足,但通過市場調節,行業會在波動中穩步向前。”
QLED與OLED的殊途同歸
在顯示技術方面,業界對于QLED和OLED的爭論此起彼伏,甚至逐漸劃分陣營。在郝亞斌看來,這兩類顯示技術各具特點,也都有局限。“客觀來說,OLED在顯示技術層面還是存在一定優勢,不僅是自發光,還能做成Wallpaper、屏幕發聲以及柔性彎曲的產品。但產業化的問題值得關注。如果把握不好市場推廣速度,技術推廣會有一定難度。”郝亞斌說。
談及QLED,郝亞斌認為,它對于改善液晶電視的顯示效果,具有巨大作用。在當前以液晶電視為主流的市場環境下,QLED具有很大優勢。據了解,現階段的QLED技術也并非“終極版”,未來量子點也可以做到自發光和柔性顯示。這意味著兩類顯示技術的終點或許是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OLED顯示技術也有很大提升空間。據介紹,目前,OLED大屏與手機小屏的顯示技術還存在差異。通俗來講,大屏仍通過選用白光搭配彩色濾光片的方式進行顯示,而小屏直接采用紅綠藍光進行顯示。
從顯示效果來說,隨著視頻內容清晰度逐漸提升,普通消費者難以通過肉眼辨別孰優孰劣。《電器》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隨著QLED技術的不斷升級,液晶電視顯示效果越來越好,產品外觀也日趨纖薄;同時,OLED產品陣營也在不斷壯大,產業化步伐加快,市場售價也逐漸向液晶產品靠攏。在郝亞斌看來,消費者需求是呈金字塔型的,上層高端用戶有不同的產品需求。雖然OLED產品價格較貴,但是在高端市場已經占有一席之地。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業界沒有必要對顯示技術路線進行爭論,市場和消費者會做出最終的選擇。”郝亞斌說。除了QLED和OLED,激光電視在業界的聲音也并不小。如今,消費者購買電視機的平均尺寸越來越大。而在大尺寸化方面,激光電視具有有天然優勢,可以避免很多現實問題,如大尺寸產品入戶等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硬件與軟件的有機整合
2016年,互聯網電視品牌在彩電行業可謂攪動風云。業內對此也是褒貶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品牌對于推動彩電行業互聯網化起到促進作用。“互聯網品牌對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有一定的貢獻,包括注重終端內容鏈條打造等方面。”郝亞斌說。
多年來,傳統彩電廠商一直將自身定位為硬件制造商,內容方面全部交由廣電系統負責。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智能電視的普及,電視機不再只是一個“殼子”,還需要豐富多彩的內容。從某種程度而言,互聯網品牌切入彩電行業主要依靠對于內容的運營和系統UI的優化,而傳統彩電企業多年來積累的制造經驗和工藝技術也不容忽視。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傳統彩電企業也好,還是新晉互聯網電視品牌也罷,都積極在原有優勢下不斷向對方融合。一方面,傳統彩電企業在加強內容布局,與牌照方、內容商等加強合作;另一方面,互聯網電視品牌變得更加注重顯示技術研發和工業設計能力提升。在郝亞斌看來,雙方陣營雖有不同,但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基本一致。而且,傳統彩電廠商在軟件層面和內容服務,以及用戶運營方面發展速度很快,這讓其與互聯網電視品牌不分伯仲。
在郝亞斌看來,廠家和消費者將形成一對一或者多對多的彈性內容服務平臺,未來終端內容將有效結合在一起的。他特別強調,反對惡意低價競爭。“對于個別互聯網電視品牌否認硬件價值的做法,我難以贊同。”郝亞斌表示,軟件系統不可能完全支撐整個彩電行業。只有硬件和軟件有機結合才是最合理的發展道路。“中國畢竟是制造大國,如果完全忽略硬件的價值,并不符合商業規律。制造生產環節無利可圖,整個生態或將難以延續和平衡發展。畢竟,彩電硬件技術研發也需要巨大投入。”
海外與國內的協同共進
中國現在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并正在向制造強國邁進。可以看到,在智能應用層面,中國彩電企業布局更加積極,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智能給了中國彩電行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國內方面,2016年彩電市場規模已經突破5100萬臺,智能電視滲透率超過80%;國際方面,TCL、海信、創維、長虹、康佳、海爾等企業堅持品牌“走出去”戰略,并積極參與海外并購、全球賽事贊助等活動,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
郝亞斌表示,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將持續推動內需市場增長,如 “汰舊換新”活動將繼續開展。據了解,“汰舊換新”是由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組織國內外主流彩電品牌企業、家電渠道商和電子產品環保拆解企業共同發起的一次家電消費升級行動。該活動通過上門收舊、購買新機補貼的措施,鼓勵消費者淘汰超過7年安全使用壽命的電視機。
在產業鏈方面,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注重產業協同,避免面板過度投資。“此外,我們一直提倡規范化市場競爭,也做了很多工作。競爭更應該圍繞價值而不是價格,低價競爭應該摒棄。”郝亞斌說。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已經搭建平臺積極推動智慧家電服務工作。郝亞斌表示,未來的硬件、內容和服務是一體的,是人機物信的融合。在新的以服務為驅動力的發展過程中,必將帶來服務理念、服務體制機制、服務模式、服務內容,乃至行業服務方式的一系列深刻變化。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