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軍人才家電行業高級研修班開展智能制造培訓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2017年8月12~14日,2016~2017年度領軍人才家電行業高級研修班第四期課程以“智能制造”為主題,在青島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培訓。本次課程從智能制造整體框架、信息系統管理、大數據收集與應用、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并結合海爾互聯工廠案例,系統講解了COSMO平臺、數字化生產、自動化互聯互通、模塊化制造等方法。
當前,國內多數家電制造業處于工業2.0和工業3.0之間,面臨著高成本、高庫存、低利潤,以及市場同質化競爭與技術更新加速迭代等多重壓力,而客戶對高質量、個性化定制、產品交付周期縮短等需求日趨增加。很多企業希望通過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但不知從何處著手。而且,多數企業自動化基礎薄弱,自動化與信息化存在斷層,標準化與數據的質量不高,缺少整體的設計與規劃,想要實現智能工廠存在很大難度。
針對上述問題,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資深顧問徐蘇陽、吳峰、劉弘蔚三位老師在解讀智能制造整體框架及標準基礎上,從企業資源管理一體化平臺、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APS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等方面,細致介紹了構建智能化工廠的思路和做法,并且分享了包括A.O.史密斯燃氣采暖爐MES項目在內的多個案例。此外,曼威公司CTO翁志良為大家介紹了圖像識別、機器控制、基于自然語言理解的應用、以及企業信息化、自動化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及未來發展趨勢。
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培訓總監官祥臻系統地介紹了海爾CosmoPlat大規模定制的運行模式。官祥臻表示,海爾的創新不僅針對制造環節,而且針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包括營銷、設計、制造、物流等。海爾大規模定制能夠解決制造端和需求端的矛盾,可以更精準地抓住客戶需求,把高質量的產品賣給客戶。她進一步指出,CosmoPlat是海爾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的互聯網實踐,將薪酬與市場掛鉤,圍繞終端客戶需求,在產品的各個環節都與用戶零距離。
海爾集團IE總監、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馬元業分享了海爾互聯網工廠的探索與創新經驗。馬元業認為,傳統做法已經不能滿足需求,要做適合未來需求的制造。大規模定制是趨勢,連接用戶與定制是關鍵。據介紹,海爾在新建工廠時,對應的5年以后的用戶需求。海爾轉型基于企業平臺化、用戶個性化、員工創客化,通過精益化、標準化、模塊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創新體系,實現企業端到端的信息融合,結合大規模定制,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工廠模式,從大規模制造轉變為產銷合一,使用戶體驗達到最佳,構建互聯工廠共創共贏生態圈。
課程中,學員就定制、小規模企業如何實現智能制造、創新邊界等問題,與老師深入互動交流。馬元業分析了中小規模的制造企業如何從傳統工廠一步步做到智能制造,講解了精益生產對智能制造的基礎性作用,B2B供應商應該如何應對、海爾如何通過Cosmo平臺滿足各方用戶的需求等問題。
通過兩天的學習,學員們收獲頗豐。寧波吉德電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武星感嘆道:“海爾自我變革的思維和勇氣、人人創客、自我顛覆、精益變革的推動等方面都給我帶來很大震撼。這種自我變革的勇氣和決心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有危機意識,有敢于自我革新的勇氣和決心,不斷提高專業管理和技術水平,才能跟上發展的步伐。”河南香雪海家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鵬表示,此次的課程很受啟發,回去后要加強企業基礎管理,為日后引入智能制造打好基礎。江蘇白雪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廠長郭元豐表示,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實現智能工廠改造,但經過培訓后知道應該先從哪方面入手,做哪些準備。
隨后,研修班前往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及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參觀和學習。位于黃島的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是全球首個中央空調互聯工廠,也是首個實現大型裝備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工廠,實現全程信息互聯和高效智能化生產,用戶可全流程參與,實現用戶體驗無縫化、透明化、可視化。工廠安裝有6萬個探測器,通過收集每天的生產數據,可以很快了解到制造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此外,該工廠全球首創壓力容器智能柔性生產線,換型時間縮短50%,半成品庫存減少80%,用人減少855人,產能提升100%,還可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一條冰箱模型智能生產線上,學員們親身體驗了模塊化定制。學員在平板電腦上選擇冰箱和門體顏色,簽上自己的名字后上傳到定制系統中。生產系統接收到訂單后開始生產,經過自動選材、組裝、刻字、包裝等一系列步驟,最終,一臺“獨一無二”的冰箱模型送到學員手里,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流程交互生產。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