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PR探索加速,回收仍是重中之重
? ? ? ? ? ? ? ? ?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

自2017年1月《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以來,業界一直對該制度保持著較高關注度。5月9日,由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聯合多家協會、高等院校主辦的第十一屆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技術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電器》記者在會上不僅獲悉了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PR)推行的最新進度,還了解到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行業的發展現狀。
生產者責任的延伸
作為中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先行探索者,電器電子產品在《方案》中依舊是被重點提及的對象。這也讓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成為相關各方都密切關注的重點話題,無論處于動脈產業端的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還是處于靜脈產業端的拆解處理企業,抑或中間環節的回收企業。
顧名思義,生產企業是現行制度設計下的“責任”承擔主體。就電器電子產品領域而言,目前生產企業的責任已經延伸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方案》明確規定,引導生產企業深入開展生態設計,優先應用再生原料;支持生產企業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等產品的新型回收體系,通過依托銷售網絡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2016年,15家企業成為首批EPR試點企業。其中,長虹、格力、海信、TCL、索伊、尊貴6家企業聚焦家電領域,聯想、華為、力克數碼、源祺節能五家企業聚焦電腦、手機、服務器、辦公設備領域,另外,還有三家企業聚焦鉛蓄電池領域。
同時,繳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也已成為“四機一腦”(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生產企業必須履行的責任。伴隨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的擴大,未來,勢必將有更多的電器電子生產企業加入到基金繳納隊伍中。
某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家電和消費電子市場競爭激烈,行業利潤并不豐厚。以彩電為例,2017年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不到2%。在低利潤率的情況下,生產企業要承擔這些‘延伸’責任,壓力還是不小的。”
清華大學教授曾現來認為,EPR的關鍵是責任機制的設置,要均衡制度內相關方的利益,才能保證制度的有效運行。“從制度設計來看,在中國EPR更像是作為一個促進產業轉型和供給側改革的激勵因素而存在的。”北京大學副教授童昕在演講中表示,EPR設計的初衷,是希望整個生產網絡把廢物處理環節的成本納入到考量中,實現源頭治理。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在會上透露,EPR在電器電子產品領域的試點,注重發揮生產企業在回收網絡建設和完善綠色供應鏈體系方面的優勢。目前,已經積累不少有益的經驗,收獲了不錯的效果。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通過一年的試點實踐,試點單位的回收網絡已形成一定規模,共建立回收點13486個。其中,固定回收點13057個,臨時回收點429個,基本覆蓋全國范圍。同時,試點單位的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綠色設計產品比例均占銷量的60%以上。據他介紹,工信部正在考慮對參與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制度試點的單位給予一些支持。
基金制度亟待調整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制度(以下簡稱基金制度),不僅是中國在EPR搭建過程中邁出的第一步,更是中國電器電子產品EPR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如今實施已近6年的基金制度,仍然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入不敷出,是業界比較擔憂的事情。國內媒體在報道中援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平在今年“兩會”提案中的估算,預計目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拖欠109家企業的補貼款累計達到80億元。雖然難以考證這一數據的準確性,但是《電器》記者從多家拆解企業處獲悉,基金補貼確實已有多個季度未撥付,不少企業的待撥付補貼款都已達到億元級別。某企業負責人表示,基金補貼遲遲未到位,已經影響到不少規范拆解企業的現金流和正常拆解生產。“拆一臺虧一臺,還要承受現金流的壓力,我們現在都有些不敢拆了。”據他介紹,一些實力較弱的拆解企業已經停產,而實力比較強的企業都在積極拓展基金外業務,盡量消化補貼不到位帶來的影響。
4月13日,91個中央部門集中公布了2018年的預算。其中,生態環境部支出預算包含約36億元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據悉,這筆預算全部為提前下達的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補貼資金。如果這筆預算按時到位,基金目前存在的缺口有望縮小,但依舊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因此,建立“以收定支、自我平衡”的機制,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相關制度,科學設置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準入標準,及時評估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的實施效果并進行動態調整。環境保護部固廢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除了政策層面的不斷完善,拆解企業不能僅僅依靠補貼,還要尋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企業經營路徑。
回收新模式探索
在中國EPR探索中,回收是絕對的難點,但也最有可能成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范處理的新突破點。
回收難,難在多年來絕大多數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都流入走街串巷的個體商販手中。中國EPR試點正在改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將催生全新的回收商業模式,例如依托銷售網絡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選擇商業街區、交通樞紐開展自主回收試點,運用“互聯網+”提升規范回收率,選擇居民區、辦公區探索加強垃圾清運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銜接等。
“目前,中國家電回收主力軍仍是以社會型游擊隊的形式存在的,沒有統一的管理和估價機制。從整個回收處置鏈條來看,回收商希望增加整個銷售渠道,層層加價,缺乏高效供應鏈管理能力,而拆解企業則迫切希望控制回收家電渠道以及收購價格。”嗨回收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駿表示,價格不透明、入戶不放心、處置不環保等已經成為傳統回收服務的痛點。“我們希望通過模式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放心、專業、高效、綠色的專業回收服務,并與我們的合作方一起打造家電銷售保姆式管家服務,使消費者在家電購買到報廢全生命周期可以放心使用。”他說。據介紹,嗨回收目前已經重點布局京津冀、江浙滬、長三角、珠三角、福建、武漢、西安七大城市群,建設多級倉儲物流網絡,輻射全國范圍內超過120個的重點城市。
探索“互聯網+”的新型回收企業近年來不斷涌現,嗨回收只是參與其中的企業之一。北京云易達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有閑有品”,則是閑置物品流通平臺,既上門回收家電,也從事二手租售和新品租賃業務。不難看出,全新的商業模式還有待市場檢驗后,但是探索已經開始。
本文由 電器雜志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